肝吸虫卵
水厕鱼塘
农村水厕
吃鱼生
鱼生店
○2009年江门对高危人群抽样检测,显示肝吸虫病阳性感染率为11.63%,呈明显下降趋势。
○因为吃鱼生的习俗由来已久,在专家宣传肝吸虫病时,就有农民认为肝吸虫不足惧,对其他村民进行“另类宣传”,说自己的父亲、爷爷都吃鱼生,结果活了80多岁。
○鱼类感染肝吸虫囊蚴,与养殖环境有密切关系。如果寄生有肝吸虫的人、畜粪便污染水体,水中作为肝吸虫中间宿主的螺类会把虫卵吃下去。肝吸虫在螺体内繁殖,再变成尾蚴在水中自由活动,然后进入鱼体发育为囊蚴,如果人吃了含有活囊蚴的鱼肉,活囊蚴就会进入人体小肠,囊蚴中的幼虫就会脱囊而出,进入胆道生活,让人感染上肝吸虫病。
近日有媒体报道称,江门市400多万人口,感染肝吸虫病的估计有280多万,约占全市人口的七成。江门市卫生局连夜召开新闻通气会澄清:在2009年,经过对高危人群抽样检测,显示肝吸虫病阳性感染率为11.63%,“呈明显下降趋势”。
据记者了解,江门的情况并非个案。事实上,由于爱吃鱼生的习惯,在广东的沿海地区,肝吸虫病感染率比较高。专家呼吁“老广”要文明饮食,改变吃鱼生的传统习惯。
那么,江门“肝吸虫病感染率七成”这一说法究竟是怎样传出来的?江门机关干部肝吸虫病感染率真的比较高吗?肝吸虫病从何而来,如何防治?围绕种种疑问,南方日报记者展开了调查。
抽样检测无法推断出多少人感染
空穴来风,事必有因。“江门280多万人感染肝吸虫”的说法,最早源于8月22日,源头在江门举办的一个医学论坛。当日,由广东省消化病学分会,以及江门、中山、珠海市消化病学分会联合主办的首届珠中江消化论坛暨2010年江门市消化病学年会在江门举行。开幕仪式结束后,广东省消化病学会常委、江门市中心医院消化内科主任尹合坤和珠海市人民医院消化科主任龚飞跃一起接受了多家媒体集体采访。
当时,尹合坤提到“江门地区肝吸虫感染率超70%”,同时还介绍说在被感染人群中,大部分为潜伏状态。于是,媒体接下来的报道便出现了“江门肝吸虫病感染率七成”等类似表述,后来更有甚者称“江门市400多万人口中感染肝吸虫病的人估计有280多万”(按70%的比例推算)。
对“280万”这一数据,江门市卫生局连夜召开新闻通气会予以否认。该局通报称,2008年,对示范区5个点抽样检测结果显示,肝吸虫病平均感染率为22.51%。在2009年,经过对高危人群抽样检测,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