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表水流进湖泊、江河。
“按照一般水体标准,每升水含4000微克激素属正常范围,但鱼体的激素含量没有标准。”他解释说,鱼类吃了重金属后,因为代谢慢,会在体内慢慢累积。
不过,研究员陈炜指出,这份报告取样仅代表一个样本,长江流域水域情况不一样,这份报告并不代表重庆、武汉等地所有江面鱼类含有激素。
调查
重庆市场鲤鱼鲶鱼多为人工饲养
昨日,重庆市水产学会工作人员接受记者采访称,重庆市售鲤鱼、鲶鱼多为人工饲养。
此外,各大农贸市场相关负责人也介绍,市场内的鱼全是养殖,说“野生鱼”的都是假的。
记者在各农贸市场了解到,鱼贩们出售的基本都是人工饲养的鱼类,“野生的还这么便宜哟?”鱼贩老陈接受采访时说。“卖江河鱼的多是游摊,遭没遭污染我不晓得,反正真的野生鲶鱼可能要60块左右一斤。”一李姓鱼贩表示。记者 吴光亮
回应
报告发布者:只想引起决策部门重视
昨日,记者带着各界的质疑采访了该组织水污染防治项目主任、报告发布者武毅秀。
记者:有环境和医疗方面的专家认为,目前江鱼所含的环境激素不足以对人体产生较大的危害,是你们夸大了危害?
武毅秀:报告中未说明吃了含有环境激素的鱼类会对人体有立竿见影的危害。报告的依据是,国际上已确认壬基酚、辛基酚及全氟辛烷磺酸对人体有害。至于具体含量多少对人体有害,目前国际上尚无统一的标准。
记者:调查报告采取的抽样检测的取样方法是否科学?
武毅秀:决定采取抽样检测方法前,我们的组织咨询了许多环保方面的专家,他们认为,通过抽样检测的方式足以支撑报告所说的内容,最终报告只是想证明一个事实——长江流域鱼类体内含有这三种有毒物质,而非要证明每一条鱼体内、每一个河段都有。
资料
环境激素是性早熟诱因之一
壬基酚和辛基酚是洗涤剂、纺织产品和皮革涂饰中极为常见的化学原料,属于环境激素,即可以干扰内分泌并影响性发育水平的内分泌干扰素,导致性早熟。全氟辛烷磺酸则被广泛用于纺织品、地毯、造纸、防水涂料等产品之中,属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
这些有毒有害物质在生物体内具有累积性,因而可以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形成健康隐患。目前,有些国家和地区已经将其列为禁止或限制使用的化学物质。国内的法律法规还没有对壬基酚和辛基酚的生产、使用和排放进行管理,也没有对壬基酚和辛基酚的检测、排放、产量控制和质量控制及毒性设定相关规定。本版稿件除署名外据新华网、长江商报
鉴别
受各类化学污染鱼的特征
1.含酚的鱼 鱼眼突出,体色蜡黄,鳞片无光泽,掰开鳃盖,可嗅到明显的煤油气味。烹调时,即使用很重的调味品盖压,仍然刺鼻难闻,尝之麻口,使人作呕。被酚所污染的鱼品,不可食用。
2.含苯的鱼 鱼体无光泽,鱼眼突出,掀开鳃盖,有一股浓烈的“六六六”粉气味。煮熟后仍然刺鼻,尝之涩口。含苯的鱼,其毒性较含酚的更大,严禁食用。
3.含汞的鱼 鱼眼一般不突出。鱼体灰白,毫无光泽。肌肉紧缩,按之发硬。掀开鳃盖,嗅不到异味。经过高温加热,可使汞挥发一部分或大部分,但鱼体内残留的汞毒素仍然不少,不宜食用。
4.含磷、氯的鱼 鱼眼突出,鳞片松开,可见鱼体肿胀,掀开鳃盖,能嗅到一股辛辣气味,鳃丝满布粘液性血水,以手按之,有带血的脓液喷出,入口有麻木感觉。被磷、氯所污染的鱼品,应该忌食。
5.鱼鳞脱落的鱼 该病又称为松鳞病、鲤鱼传染性水肿病等:该病的症状是体表粗糙,部分鳞片(多数在尾部)向外张开像松球,鳞的基部水肿,内部积聚半透明或含血的渗出液,致使鳞片竖起,若在鳞片上稍压,鳞囊中的水状液喷射出来,随之鳞片水肿消失,鳞片脱落;病鱼常伴有鳍基、皮肤轻微充血,眼球突出,腹部膨胀等症状;随着病情的发展,病鱼表现出呼吸困难,身体失去平衡,游动迟缓、无力,这样持续2~3天后死亡,不可食用。
上一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