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绿色健康网 >> 健康快讯 >> 大众健康 >> 正文  

超级细菌易防难治 公众不必恐慌

  近期印度、巴基斯坦、比利时等国出现的“超级细菌”引起社会广泛关注,“超级细菌”究竟是什么细菌?其致病力如何?应如何防范感染?请关注——“超级细菌”:我们如何应对?

  “超级细菌”基因强悍

  “超级细菌”近来引发全球关注,英国因其科研人员主导相关研究和国内病例数量较多而成为这一事件的焦点。英国加的夫大学教授蒂姆·沃尔什领导的小组于2009年最早发表了关于能抵抗几乎所有抗生素的“超级细菌”的论文。而近来引发关注的,是他们8月11日刚刚发表在英国著名医学期刊《柳叶刀传染病》上介绍这些细菌跨国传播现状的论文。

  加的夫大学的马克·托尔曼博士参与了上述两篇论文,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这些细菌的超强抗药性来源于一个名为NDM-1的强悍基因。只要细菌体内拥有这个基因并通过它指导合成相应的酶,就可以对除替加环素和多黏菌素之外的所有抗生素都产生抗药性,其中有些“超级细菌”甚至对现在所有抗生素都有抗药性。

  更可怕的是,NDM-1基因并不只存在于细菌的染色体上,还可以存在于一种名叫质粒的独立于染色体外的遗传物质中。质粒具有在不同细菌细胞间转移的能力,因此这个基因现在散布在多种细菌中。这也意味着“NDM-1细菌”不是一种细菌,而是许多种拥有NDM-1基因的细菌的统称。

  托尔曼说:“这是我见过的移动性最强的基因之一,它会使多种不同疾病都难以治疗。”

  “超级细菌”易防难治

  “超级病菌”是否会在世界范围内暴发流行?浙江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传染病诊治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肖永红认为这种可能性不大,对此公众不用恐慌。“目前来看,这种病菌的致病力并不强,和普通大肠杆菌差不多,只是感染后很难治疗。”

  他说:“现在这种病菌的感染主要是在医院,医院病人容易被感染,对于正常的、抵抗力没有下降的普通人,现在看来没有很大的威胁,不用像防非典那样来防范。”但养成良好健康习惯、增强体质、避免生病住院是有必要的。医院方面还要注意院内感染的问题,发现耐药病人应该适当的采取隔离等措施,等这种耐药性全部得到清除以后才让患者出院,这样才能够得到好的控制。

  谈到对“超级细菌”的防控,托尔曼说:“这些细菌虽然抗药性超强,但它们的致病性却并不一定强。”

  托尔曼以大肠杆菌和肺炎克雷伯氏菌为例介绍说,我们所有人的体内都有大肠杆菌,还有约40%的人携带肺炎克雷伯氏菌。对一个健康人来说这并不会产生什么问题,即使这些大肠杆菌和肺炎克雷伯氏菌是携带了NDM-1基因的“超级细菌”。但如果这个人因手术发生血液或尿路感染,那么这些通常很容易用抗生素治好的病症就变得棘手了。

  由于“超级细菌”难以治疗,对付它最好办法是防御。对个人而言,托尔曼的建议很简单:多洗手,注意饮食卫生,因为“超级细菌”仍然还是走“病从口入”的老路。

  没必要感到恐慌

  瑞典传染病防治所专家最近说,瑞典虽然已发现感染“超级细菌”的病例,但没有必要对“超级细菌”感到恐慌。

  据瑞典传染病防治所介绍,瑞典迄今已有两人被检查出感染“超级细菌”,这两人都在印度居住过,其中一人是在新德里一家医院接受手术后于2008年返回瑞典后被发现感染上“超级细菌”的,不过这两名患者经过治疗后都已恢复健康。

  最近,在传出一名比利时人死于“超级细菌”的消息后,瑞典传染病防治所专家安德斯·瓦伦斯滕对媒体说,出现因感染这种含超级耐药基因的细菌而死亡的病例并不让人感到意外,但也不能掉以轻心。

  该所要求人们提高对“超级细菌”的警觉,还要求瑞典各化验所一旦发现疑似病例,立即把化验样品送到传染病防治所做进一步化验。此外,它建议瑞典各医院对在南亚地区接受过治疗的患者进行全面细致的检查,以及在发现疑似病例后隔离患者,实施严格的卫生措施,以防止传染。

  合理用药是根本

  托尔曼表示,对付“超级细菌”的治本之策还是减少对抗生素的滥用。自上世纪40年代以青霉素为代表的第一批抗生素诞生以来,人们日益依赖这种对付细菌的“神奇武器”。细菌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中不

[1] [2] 下一页


  • 上一个健康快讯:

  • 下一个健康快讯:
  • 相关文章
    美赞臣奶粉疑含细菌在美国沃尔玛下架
    科学家用细菌改造蚊子终结登革热 居民
    郑州三全速冻水饺被曝细菌超标
    细菌性前列腺炎如何治疗
    北京黑心烤鸭细菌超标至极限 5名制售人
    真空包装食品细菌多食用前要先煮透
    人体细菌能装一大碗 每人携带1 4 2 3公
    超级沙门氏菌 肯塔基 恐蔓延全球 抗药
    专家介绍超级管用的催乳食谱
    荷兰超级细菌已致27位感染者死亡
    香港猩红热细菌变性早期症状与感冒很相
    美研究称人类肚脐是细菌窝 寄生1400种
    女性尿路感染多于男性 勤洗外阴减少细
    Copyright © 2006-2012 绿色健康网(www.gio.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声明:网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