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绿色健康网 >> 健康快讯 >> 大众健康 >> 正文  

滥用添加剂 腊味 最高危

23日,卫生部发布首批“食品中可能违法添加的非食用物质名单”,其中包括17种非食用物质和10种易滥用的食品添加剂。据悉,这是我国第一次将近年来酿成食品安全事故的“祸根”们作一次集体曝光。昨日下午,记者分别采访了食品制造厂家、零售超市、质检部门以及食品行业专家,了解到市面上的散装食品最容易发生滥用食品添加剂的状况。

为依法严厉打击违法添加非食用物质和滥用食品添加剂的违法犯罪行为,国家九部委昨日联合印发《关于开展全国打击违法添加非食用物质和滥用食品添加剂专项整治的紧急通知》,决定在全国开展为期4个月的打击违法添加非食用物质和滥用食品添加剂专项整治(以下简称专项整治)。

不少食品未明示添加剂

据了解,按照今年9月1日实施的《食品标识管理规定》要求,食品配料清单中各种配料应当按照生产加工食品时加入量的递减顺序进行标注,具体标注方法按照国家标准的规定执行。在食品中直接使用甜味剂、防腐剂、着色剂的,应当在配料清单“食品添加剂”项下标注具体名称。

但记者昨日走访市内零售市场时看到,包括饼干、蛋黄派、调味品、渍菜在内的不少食品照旧没有明示食品添加剂。一款知名品牌的蛋黄派,其产品外包装的配料清单上,甜味剂、防腐剂等食品添加剂,却与面粉、鸡蛋等食品原材料一并记在“配料表”名下,并没有以“食品添加剂”为抬头单独标注。

记者随机采访了多位正在购买这些食品的市民,他们坦承没有特别留意产品配料上的食品添加剂,认为厂家不明示有误导消费者嫌疑。“虽然知道食品添加剂吃多了,对身体不好,但选购食品时,如果包装不单独标明柠檬黄、甜蜜素、亚硝酸盐是食品添加剂的话,都看作是食品原材料了。”正在选购一款蛋黄派的市民刘先生说。

腊味和散装熟食问题多

超市商品质检人员向记者透露,散装熟食品、腊味制品超量加入食品添加剂的问题最为严重。“腊味(滥用食品添加剂)最厉害!”华润万家五羊新村店质检员李莹介绍说,一些散装的腊味制品为了延长保质期,防止在湿润天气发霉变质,而过量添加亚硝酸盐,“吃了这种腊肉轻者会呕吐,严重的甚至会造成食物中毒”。

同时,一些散装食用油、散装熟食品、干腌制蔬菜和干果炒货的不合格比例也较大,二氧化硫超标使用的覆盖种类又最广。使用漂白剂后的残留物质二氧化硫,能改善食品色泽、延长存放期,因此被大量用在黄花菜、腐竹、红枣、莲子、开心果、白瓜子、黑木耳等干制、腌制蔬菜类和干果坚果炒货类食品中,部分干水产品、干制药材,如干红虾、鱼翅、鱿鱼丝、党参、西洋参等也不同程度上检测出二氧化硫含量超标,长期食用会对人体的肝、肾、神经系统产生损害。

超市无法检测三聚氰胺

昨日下午,记者亲临华润万家五羊新村店食品安全检测室,见到质检人员正在抽检卖场内的豆制品、鱼干以及腌制的辣味萝卜干,并分别检查吊白块和亚硝酸盐的测定检测。

质检人员坦承,最近几年发生的几起大的食品安全事故,所涉及到的苏丹红、三聚氰胺等违禁物质,在超市食品安全检测室这一层是无法检测出来的,“在现有设备限制下,超市这一层的检测能力,只能检测最普通的项目,基本上只有甲醛、水粉控测、农药残留、吊白块以及亚硝酸盐这五个常规项目。”

而更严格、全面的检测报告则来自于产品生产厂家,由厂家随产品同批提供给超市卖场,报告显示合格才能上架销售。记者看到一份由东莞市卫生检验中心提供的“果冻”检验合格报告,上面的检测项目多达12个。

该人员坦承,目前食品安全最大的隐患不在于已经发现的违禁添加物,而在那些还没有公之于众的,具有潜在威胁的违禁物。

专家建议应建长效机制

质监专家指出,专项整治行动效果往往有限,整治时不法企业和个人会有所收敛,但风头一过,各种添加非食用物质和滥用食品添加剂的违法行动就会重新抬头。该专家认为,整治的关键在明确责任:“企业才是食品安全主体,要让企业自觉承担起食品安全的责任,不能等到出事了,由政府买单。”为此,该专家建议建立预警、监督、管理和惩戒的长效机制,尤其是惩戒机制,通过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加大处罚力度,“让非法添加非食用物质和滥用食品添加剂企业破产。”


  • 上一个健康快讯:

  • 下一个健康快讯:
  • 相关文章
    滥用抗生素或致妇科炎症感染
    长沙米粉被曝出近半来自黑作坊 滥用添
    调查称多家餐巾纸原料添加致癌增白剂
    药物滥用致我国人工多胞胎数量增加
    女性警惕 滥用避孕呀当心致癌
    卫生部重拳整治滥用抗菌药 抗生素市场
     丑 月饼吃来更放心 食品添加剂新规令
    永和豆浆承诺豆浆粉查出不良添加剂赔百
    江苏三名厨师添加有毒染料烹制鲍汁
    卫生部批示食品添加剂亮蓝不得用于糕点
    专家表示 食品添加剂不是毒药
    滥用减肥膏容易导致接触性皮炎
    一瓶乳酸饮料含12种添加剂 话梅含8种添
    Copyright © 2006-2012 绿色健康网(www.gio.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声明:网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