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市职工体协。王府井书店、位于体育馆路的人民体育出版社读者服务部,都可以买到VCD光盘等资料。市职工体协的工间操培训班培养了数千名小教员,他们将深入基层开展广播体操普及。此外,市总工会联合北京市体育局、市卫生局专门推出了工间操指导讲座和书籍。
到哪去做操?
市总工会表示,第八套广播体操的群众基础比较好,很多上班族都会做。广播体操对场地的要求很少,在楼道里就可以做。考虑到一些私企推广工间操的困难,除了广播体操外,还将陆续推出其他样式,如适合白领的坐椅太极和坐椅经络操。对于重要的生产单位、需要连续作业的生产线,可以采取工前、工后操或节假日活动的方式进行锻炼。
- 回忆
几代人的符号记忆
“音乐一响,好像又回到了热火朝天的八十年代。”1950年生人的唐青(化名)曾是一名国企厂办校的教师,她始终记得近30年前,第一次做第六套广播体操的场景。
1981年,第六套广播体操刚刚出炉时,大家都满怀期待。上一套还是“文革”期间发布的。唐青记得,学校一名姓谢的体育老师到该厂的上级主管单位、当时的北京建材局参加了广播体操的统一培训。回来后他就在小黑板上画出了图解,挂在操场旁;又利用体育课时间为学生们教操。
等到大喇叭广播里飘出“现在开始做第六套广播体操”的音乐时,所有老师都跑出了办公室,站在那个风一吹便扬起灰尘的操场最后一排,偷偷跟在学生们后面学习动作。“我们老师学起来比学生费劲多了。”一做完,体育老师的评价是“最后一排的‘同学’做得最认真!”老师们相视而笑。
“后来没多少时间,北京就掀起了健美热。”唐青记得,随着社会的日渐开放和文化的多元化,大家做广播体操时不再仅仅满足于跟着节拍做对动作了,同事之间开始比赛谁做得更美。再后来,单位盛行的广播体操衍生出了新花样——一种以木头哑铃为道具,能够运动上肢的“哑铃操”开始流行。此外,像舞蹈一样漂亮时尚的“韵律操”也火遍京城。到80年代末,京城年轻女性纷纷穿上了健美裤,跳起操来腿显得格外修长,中老年职工中间开始流行起“老年迪斯科”。后来,随着国企改革,很多“厂办校”解散了。1996年唐青内退,相夫教子,之后她很少再听到广播体操的音乐了。
昨日10时,唐青特意打开了封存已久的老收音机,“连喊操的人都没变,声音和原来的一模一样。”约4
分钟的时间,她从头听到尾。她说,眼前像过电影一样,仿佛又回到了年轻时代的热烈与单纯。她希望今后在越来越多的街道、社区里,能听到广播体操的音乐,让老人们走出楼房伸伸腿脚,回想一下年轻时的自己。几代中国人的符号记忆,就藏在这些舒缓、明快、整齐划一,曾被外国称为“社会主义体育”的动作里。
上一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