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一场特殊的追悼会在北京大学医学部解剖楼举行。按照逝者生前的愿望,他的遗体将被捐献给北京大学医学部,供师生解剖教学。
逝者名叫翟广峰,生前是石景山区鲁谷供热厂的一名普通工人,因罹患十二指肠癌,在与病魔斗争了一年多之后,59岁的他永远地闭上了眼睛。
“翟老是一个特别善良的可爱老人,今天也许是我们见他的最后一面了,但过一段时间之后,我们的师弟师妹将有幸能与翟老见面,并从他的身上学到作为一名准医生的基本功,真正实现他的遗愿。”告别仪式结束后,一名2006级同学动情地说,“从现在开始,他就是我们的老师——翟老师!”
北大医院主管教学的副院长杨尹默告诉记者,人体解剖学对于医学院校的学生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基础课之一,我国的遗体捐献起步较晚,一些传统观念制约着这项伟大事业的发展。
在当天举行的第四届中国移植运动会上,中国红十字会有关人士表示,对于终末期器官功能衰竭的患者来说,人体器官移植是挽救生命、提高生活质量的最有效手段之一。但是长期以来我国却面临着严重的器官短缺问题。来自卫生部的数据显示,我国每年有100万人在进行腹膜透析或者是血液透析,需要进行肾脏移植;每年有30万终末期肝病患者需要做肝脏移植,而这其中却仅有大概1%的患者能够获得器官移植的机会。
今年3月,由中国红十字会和卫生部联合主办的“全国人体器官捐献试点工作启动会”确定了《中国人体器官捐献试点工作方案》,决定在天津、辽宁、上海、江苏(南京)、浙江、福建(厦门)、江西、山东、湖北(武汉)、广东、湖南等11个省(市)开展为期一年的试点工作。据悉,试点启动以来,各试点省(市)都积极行动,制定试点实施细则、成立组织机构,目前试点工作普遍进展顺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