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绿色健康网 >> 健康快讯 >> 大众健康 >> 正文  

洪灾过后须防七类疾病 确保饮水安全是关键

简易粪坑要挖深,每两天撒一次石灰,石灰层厚5厘米,以防蚊蝇孳生。

  洪涝灾害期间,生活环境恶化,蚊蝇密度大幅度上升,蚊蝇鼠类等生物媒介传播疾病很可能流行。为此,除了要配合卫生防疫部门大范围开展灭蚊、灭蝇和灭鼠工作外,个人也要加强防护,最好在住处装上纱窗或搭建防蚊帐,涂抹驱蚊剂。此外,还要尽量排除住宅周围的污水,清除垃圾污物,让蚊蝇无孳生之地。尽量减少人与蚊蝇的接触,室外活动时要尽量穿长衣裤,暴露在外皮肤可均匀涂抹驱避剂防蚊。在野外劳动要扎紧裤腿、袖口,防止蚊虫叮咬。

  预防治疗“烂脚丫”

  抗洪救灾时,下肢长时间浸泡在污泥浊水中,皮肤经常受到擦伤,破损的伤口长时间浸没在洪水中,趾缝间浸渍发白、肿胀、破溃、糜烂,甚至皮肤剥离,伴有瘙痒,俗称“烂脚丫”、“洪水脚”或“水泡脚”。感染严重时,还有畏寒、发热、乏力、头痛、食欲下降等全身症状,少数抵抗力差的人会发展成败血症。

  防治措施:(1)下水劳动时,在可能的情况下,每隔1~2小时休息一次。擦干脚,在阳光下曝晒片刻。每次劳动离水后,一定要洗净脚,穿干鞋。(2)脱离洪水浸泡。当发现脚部皮肤破溃并有加重趋势时,如情况许可应暂时不要下水。如劳动的地方水不过膝,要设法穿长统靴。(3)有足部皮肤病的应少下水,还要防止吸血昆虫叮咬。(4)外用药物。浅表性皮肤创伤可用炉甘石粉或5%的明矾炉甘石粉涂擦,也可用10~15%的明矾溶液泡脚。感染严重时,应用抗菌药物。

  灾后高温防中暑

  暴雨过后,南方众多地区气温迅速攀升。灾区尤其是灾民安置点,人口居住密度大、条件差,极易发生中暑事件。为预防中暑事件发生,宜采取以下措施:减少日晒,避开高温。最好不要在10点至16点时在烈日下行走,如果此时必须外出,一定要做好防护工作。如打遮阳伞、戴遮阳帽、太阳镜,有条件者最好涂抹防晒霜;准备充足的水和饮料。外出时的衣服尽量选用棉、麻、丝类的织物,少穿化纤品类服装,以免大量出汗时不能及时散热,引起中暑。经常向帐篷洒水。帐篷内应保持空气流通,帐篷内要有电扇通风、降温,确保群众充分休息、睡眠。及时准备十滴水、藿香正气丸、仁丹和扇子等防暑降温药品、物品。发现自己和其他人有先兆中暑和轻症中暑表现时,应选择阴凉通风的地方休息,并多饮用一些含盐分的清凉饮料。还可以在额部、颈部涂抹清凉油、风油精等,或服用仁丹、十滴水、藿香正气水等中药。对于重症中暑者,除了立即从高温环境中转移至阴凉通风处外,还应该迅速将其送至医院。饮食方面注意多吃一些绿豆、西瓜、苦瓜等有利于预防中暑的食物,多饮热茶。

  (本报综合)

上一页  [1] [2] 


  • 上一个健康快讯:

  • 下一个健康快讯:
  • 相关文章
    春节过后如何调理肠胃
    立秋过后易患湿疹 三黄水涂抹可快速治
    洪水过后谨防肠道传染病
    洪灾过后应当预防哪些传染病
    洪灾过后注意杀虫灭鼠除害
    洪水过后需注意预防虫媒传染病
    洪水过后常见皮肤病的预防和治疗
    独家连线 洪灾期间注意自来水净化质量
    专家提醒 洪灾后要注意预防传染病 注意
    Copyright © 2006-2012 绿色健康网(www.gio.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声明:网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