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绿色健康网 >> 健康快讯 >> 大众健康 >> 正文  

给留守妇女一个支点

读者聚焦·关注农村留守妇女(图)

留守妇女

农村“半边天”苦撑一片天

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改革开放释放出来的巨大能量使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突飞猛进。20年间,青壮年农民大规模进城打工、做生意,我国农村“男耕女织”的传统生存方式在许多地方已不复存在。但由于受户籍、住房、教育等约束,打工农民要携家带口在城市立足并非易事。所以,许多农民工不得不把家人留在农村,自己单枪匹马到城市闯荡。由此,农村便形成了一个以妇女、儿童和老人为主体的庞大留守群体,人称“386199部队”。

中国农业大学一项针对农村留守人员状况的调查显示,目前全国有8700万农村留守人口,其中包括2000万留守儿童、2000万留守老人和4700万留守妇女。留守妇女占留守人口的54.2%。她们要照顾家中老人、小孩,要家务、农活一肩挑,长年累月地独自撑起一片天。其生存状态堪忧:

身兼多重角色,劳动强度大,健康受损。由于丈夫外出打工,留守妇女不得不担起干农活的重任。她们不仅要起早贪黑地操劳于田间地头,还要抽空照顾老人和孩子。农忙时经常忙得顾不上吃饭,累得直不起腰,即使身体不好也得硬扛。

既主内又主外,能力精力有限,疏于子女教育。留守妇女承担着农业生产、家务劳动双重负担,往往无暇顾及子女的教育问题。丈夫常年在外,形成不是单亲的“单亲家庭”,孩子缺少父爱,母亲无暇照料,这种情形给孩子的身心健康带来不利影响。许多留守妇女文化程度偏低,对子女重养不重教,甚至一味迁就、溺爱,容易造成孩子心理、性格的畸形发展,使之成为“问题孩子”。所以,孩子的教育问题也让留守妇女头疼不已。

精神空虚孤单,情感易于抛锚,家庭危机四伏。由于男人不在家,留守妇女普遍缺少安全感。她们既担心老人、小孩和自己的人身、财产安全受到侵害,也担心疾病、灾祸等突发事件的发生,还担心身在花花世界的丈夫抛妻弃子当“陈世美”。留守女人除了忙农活照顾孩子和老人外,成年累月与寂寞相伴,一两年甚至三年五载难见丈夫,长期“守活寡”,有些甚至导致家庭破裂。

四川泸县汗腺河镇 张友法

关注她们的“性”福生活

最近,一位镇妇联干部找到我,要我代写文章呼吁一下关注农村留守妇女“性”福生活。她说,如今随着劳动力的大量转移,农村家庭出现了“三多”:夫妻关系矛盾多,留守妇女红杏出墙多,亲子鉴定多。

这“三多”,是当今农村留守妇女缺少“性”福生活所引发的。现今农村男人纷纷出去打工挣钱,农村妇女成了“留守族”。留守与外出的夫妻过着“牛郎织女”式的生活。一些留守妇女因寂寞难耐,往往“红杏出墙”,造成很多家庭夫妻情感不和、互不信任、做亲子鉴定甚至闹离婚。

性是人最基本的生理需求。农村留守妇女尤其是年轻妇女,丈夫长年在外打工,一年到头只有春节才回家一次,妇女们都戏称自己是“半个寡妇”。因夫妻长时间分居,留守妇女几乎过着守寡的日子,性生活基本上没有,性权利被分居的现实无情地剥夺。可她们也需要爱,需要温暖,需要正常的性生活。但探亲无条件,在外打工的男人又难得回家一次,所以才有“红杏出墙”之事发生。农村留守妇女的“性”福生活,关系到家庭和睦、社会和谐,因此,政府和妇联等各级组织应给予农村留守妇女更多的人性化关爱。务工人员所在的企业,有责任和义务为务工人员提供探亲假待遇,或为务工人员提供临时“夫妻房”。

安徽庐江县 左崇年

有了互帮组 干活不再苦

最近,我下乡到江西赣县南塘镇犁源村时,看到村里的妇女“劳动互帮组”在田里劳动的情景:数十位留守妇女聚在一起,或锄草、或松土,谈笑风生。其中一位年纪稍长的妇女告诉笔者:“大伙儿在一起劳动,劳动强度得到缓解。更重要的是,大伙儿一边劳动,一边聊天,一点都感觉不到疲劳。”

近年来,农村男劳力大规模向城市和非农产业转移,“女耕男工”成为农村家庭的普遍模式,农村留守妇女成为农业生产的主力军。为了整合劳动力资源,江西赣县农村许多留守妇女自发成立了“互帮组”,相互帮忙,一起轮流干各家的农活。该县农工部、妇联等单位也免费为“互帮组”

[1] [2] 下一页


  • 上一个健康快讯:

  • 下一个健康快讯:
  • 相关文章
    中国留守儿童 逾8成隔代或临时监护
    留守儿童的暑假 候鸟 生活
    留守儿童变候鸟儿童同样无奈 假期安全
    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约5800万 幸福感低于
    我国农村留守妇女4700万 独撑家庭生存
    农村留守儿童现状调查 46 的子女学习成
    广东百万留守儿童现状堪忧 近八成有心
    手足口病正处于高发期 最爱钻留守儿童
    Copyright © 2006-2012 绿色健康网(www.gio.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声明:网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