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奶粉”再现
2008年的三聚氰胺“毒奶粉”还是没有被彻底销毁,凭什么?
“三鹿问题奶粉事件”发生至今已近两年,三聚氰胺的阴影依旧不散。7月9日下午,甘肃省政府新闻办召开新闻发布会,通告了一起问题奶粉事件。
被查出的问题奶粉来自青海省民和县东垣乳品厂,近日被甘肃省质监局检出三聚氰胺含量超标最高达500多倍。青海警方查出,该厂的原料来自河北等省,奶粉则已销往江浙一带。
这已不是问题奶粉第一次“复出”。2009年底至2010年初,就曾有多家企业被曝出产品三聚氰胺含量超标,且都是使用2008年未被销毁的问题奶粉作为原料。专家分析,此次青海问题奶粉事件,很可能仍是如此。
三聚氰胺奶粉昔日祸害无穷,政府屡屡查禁,为何禁而不绝?
甘肃现“毒踪”
6月25日,青海省民和县东垣乳制品厂业务员刘西平带着三份奶粉样品,来到甘肃省质监局下属的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要求检测这三份奶粉样品的三聚氰胺指标。
甘肃质检部门检验发现,三份样品三聚氰胺含量分别为215毫克/公斤、1397毫克/公斤、323毫克/公斤。
2008年10月8日,卫生部曾公布三聚氰胺在乳与乳制品中的临时管理限量值:婴幼儿配方乳粉中三聚氰胺的限量值为1毫克/公斤;液态奶(包括原料乳)、奶粉、其他配方乳粉、含乳15%以上的其他食品中三聚氰胺的限量值为2.5毫克/公斤。高于限量值的产品一律不得销售。2010年7月6日,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亦设立了食品中三聚氰胺的允许含量的新标准,其限量值与上述卫生部的规定相同。
据此测算,刘西平提供的上述样品三聚氰胺含量,分别超出限量值标准86倍、559倍和130倍。
三份包装异常、三聚氰胺严重超标的奶粉样品引起了甘肃省质监局的怀疑,该局随即牵头成立工作组,对送检奶粉来源进行调查。
据刘西平本人陈述,他是青海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东垣乳制品厂业务员,该厂主要生产25公斤袋装“东垣”牌奶粉。被检测出含有三聚氰胺的奶粉,存放地在该厂旁村子里的农户院内。刘西平还交代出原料供货商周忠林,陕西经阳县人,男,50岁左右。
7月1日晚11时,甘肃省质监局向甘肃省政府和国家质检总局专题上报情况,请求公安部门协助调查,并向陕西、青海等省质监局发出了协查通知。
7月2日下午,国家质检总局发来《重要案件督办通知》。7月3日晚19时,兰州市公安局经侦支队五大队将刘西平以及调查笔录、质检报告原件,移交青海省民和县公安局。
问题出青海
7月3日,青海省海东地区公安机关对民和县东垣乳品厂问题奶粉进行了查封。警方初查证实,该厂于近期分别从河北等地购进奶粉原材料58吨,其中从河北购进原材料38吨,从中检测出三聚氰胺超标500余倍。
经核实,现已查封东垣乳品厂奶粉原料64吨、成品12吨,经青海省质监部门对上述原料四批次样本检验,均检出三聚氰胺含量超标。
资料显示,东垣乳制品厂位于青海省海东地区民和县川口镇东垣中路3号。据新华社报道,该厂厂长、法定代表人刘战峰以及该厂副厂长刘西平、车间主任王海峰等犯罪嫌疑人已被当地公安机关刑事拘留,提供问题乳粉原料的犯罪嫌疑人周忠林也被抓获。
据本刊记者了解,民和县委县政府2001年提出了“畜牧立县”的发展战略,将奶牛业列入优先发展的产业。截至2009年底,全县共存栏奶牛超过1万头,年产鲜奶约12000吨。不过,东垣乳制品厂等三家民和县的乳品企业,一直未能摆脱生产工艺较落后、规模较小、产品结构单一、品牌知名度较弱的窘境。每当奶制品需求旺盛时,这几家企业之间也会竞争奶源。
2004年阜阳“大头娃娃”奶粉事件发生后,国家质检总局紧急部署了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奶粉违法行为的专项行动。包括东垣乳制品厂在内的青海四家奶粉企业,因“产品基本局限在省内销售”,没有被列入国家抽查序列。当年4月底,青海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对省内四家企业进行了抽检,东垣乳制品厂的“东垣”牌奶粉卫生指标被检查出不合格,但未见查处下文。
三聚氰胺奶粉事件后,2008年9月30日,生产“东垣”牌全脂淡奶粉的民和县东垣乳制品厂,和其他三家青海乳制品企业一道,被国家工商总局列为134家“未检出三聚氰胺的企业”。
新华社此前引述专业人士的分析认为,东垣乳制品厂的问题奶粉,很可能是对尚未完全销毁的“三鹿问题奶粉”进行加工、销售的结果。而送到邻省甘肃检验,目的可能是想根据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