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什么人都能讲的。为什么养生一定要让有医学背景的人来讲?首先是做中医科普一定要有一个“准入”的门槛,对从事养生科普的人的资格进行认定,为什么养生科普的人一定要有医学背景,有行医资格证书?在我国古代,医生分为食医、疾医、疡医等。食医相当于营养师,讲的是食物与人体健康的关联。在中医里讲“药食同源”。现在卫生部先后公布了两批药食同源名单。它们既是食品,也是药品。每种药品都有自身特定的功用,有适用范围。对一个食物的功效,适用于什么人,在什么情况下用,使用多大的量,都是有规定的,不能放大了说。把食物当成药物的话,一定按照中医的基本理论来进行指导,就是中医里常讲“理、法、方、药”。
还有一点需要强调的是,如果是你一个人在家话,怎么吃都没问题,这是你个人的事。而你一旦进行公共卫生教育的时候,告诉大家怎样吃的时候,必须具有某种资格。保健知识是维护大众健康的,不能因为科普的原因而影响公众的健康。从事养生保健,设定门槛,设立准入条件是规范中医科普必须的。
顺其自然,养生不在养
记者:中医科普应该包括哪些内容?
王琦:现在的中医科普内容,大都是传播中医的‘术’,只是具体的保健方法,在传达中医的健康观念上有所缺乏,这些观念才是中医精华的东西。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有了正确的理论指导,大众不仅掌握了运用中医养生方法的指导方针,还具备了分辨优劣的判断力。中医科普从观念上进行引导,比简单地说一招一式更有意义。
养生科普的内容,可以用四句话来概括:养生无定式,养生如放羊,养生不在补。养生不在同。养生无定式。养生是一个顺应自然的过程,扬长补短顺势去做。就像是一个放牧的人赶着一群羊,只有当某一只羊掉队了,去赶一赶,整个羊群就上去了。
养生先养心,关键在于一个好心态。心情愉快,就是福气。养生在于天人合一,形神合一。像我年近70,从来没有想着去刻意地去养生,一个人带着8个研究生,看病出门诊,还有项目要申请,课题要做,经常是工作到夜里,什么时睡着去睡。经常是误了吃饭的点,但我的这种养生方法没有效仿意义。
养生不在补。一说养生,好多吃海参、吃冬虫夏草,结果是满脸长满了包。就拿人参来说,只讲人参的种种好处,似乎有百利而无一弊。其实,任何药物包括补药都是有利有弊的,人参也不例外。它适合于补气,湿热和阴虚的人就不适合用,补了以后容易流鼻血。
养生不在同。《九种体质使用手册》中说了有的人是阳虚体质,有的人阴虚体质,没有两个人的体质是相同的,就像是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一样。适合于别人的养生方法不一定适合于你,但是总会有一种适合于你的一种养生方法。
上一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