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绿色健康网 >> 健康快讯 >> 大众健康 >> 正文  

新型毒品呈社交化趋势 吸食者呈年轻化趋势

新型毒品呈社交化趋势 吸食者呈年轻化趋势

6月25日,北京丰台警方在某餐饮娱乐场所展示冰毒和吸食器具实物。

冰毒、摇头丸等以“时尚”、“娱乐”乔装,对青少年群体诱惑最大

【核心阅读】冰毒、摇头丸、K粉等,是继鸦片、海洛因等传统毒品之后,被称为“第三代毒品”的新型毒品。它们打着“时尚”、“娱乐”、“刺激”的旗号,在酒吧、歌舞厅等娱乐场所流行,又被称为“俱乐部毒品”。日前,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的2009年度药物滥用监测报告显示,在新发生药物滥用者中,传统毒品的滥用比例呈下降趋势,新类型毒品滥用比例持续上升。

“碰摇头丸、冰毒和K粉是出于好奇和赶时髦,要知道这么大代价谁去试呀!”在广西女子劳教(强制隔离戒毒)所一间私密的谈话室里,吸毒并感染艾滋病病毒的梅梅(化名)痛切地对记者说。

20岁那年,以“抽烟、文身”为时尚的梅梅在迪厅结识一名“酷哥”。喝过几次酒后, “酷哥”递给她一个红色的小药片:“这个东西吃过后很‘high’(高兴),拿来玩一玩不会上瘾。”抱着找找感觉的心理,梅梅吞下这颗“漂亮”的摇头丸。

“开始是毒品追你,后来是你追毒品”,和着震耳欲聋的音乐摇头狂舞的梅梅,后来又吸食了冰毒、K粉。2009年6月,她与同伙在宾馆房间内烟雾缭绕地“溜冰”(吸食冰毒)时,被警方查获。

识别毒品的“时尚”伪装——

披着“娱乐”、“刺激”的外衣,在歌舞娱乐场所迅速蔓延,吸食者呈年轻化趋势

“近年来,海洛因流入我国的数量明显减少,但是一些大中城市娱乐场所吸食、贩售新型毒品的情况日益突出。”日前,在广西举办的全国报刊业第二批禁毒防艾宣传学习培训班上,国家禁毒委办公室副主任、公安部禁毒局副局长陈绪富介绍说,在黑、吉、辽等省,吸食新型毒品人数已经超过传统毒品滥用大军。

“以前是请客吃饭,现在是请客吸毒”,娱乐圈是吸毒事件的高发区。在这类人群中,“high”(高兴)是许多人心照不宣的时尚,压力大、寻求刺激、精神空虚是他们涉毒的主要原因,新型毒品成为他们人际交往的新工具。冰毒是一种“高档消费品”,不到1克的冰毒,要花费400元左右,“给你吸意味着看得起你”。

“新型毒品社交化是禁毒工作的新难题”,陈绪富说,目前,吸食新型毒品已从娱乐圈发展到青少年等普通群体。由于精力充沛、追求新奇,青少年最易受到新型毒品的诱惑。

“摇头丸是娱乐消遣品,有减肥功效,可以免费尝试”——在毒贩们对新型毒品进行时尚乔装的引诱下,许多年轻人不知道新型毒品也是毒品,把“溜冰”作为一种交际时尚。

新型毒品危害更大——

长期吸食损害心脏、肾脏,导致精神失常,严重者甚至猝死,还是性病艾滋病传播助推器

“摇头丸停用后没有强烈的生理症状,不像海洛因戒断时万箭穿心那么难受。”梅梅对记者说,她第一次服用摇头丸后没什么感觉,停下来不吃也没什么问题,但是就像想抽烟和喝酒一样,心瘾很重。

“吸一口,入虎口。”北京大学依赖性研究所所长陆林说,有人认为,新型毒品危害小,能够戒,可以偶尔尝试。科学研究表明,吸毒成瘾确实存在个体差异,第一次吸毒者中,70%的人会觉得没什么感觉,但经过二三次或多次后即会成为瘾君子。因此,对于毒品,永远不要吸第一口。

“事实上,新型毒品比传统毒品危害更大。”陆林说,长期吸食新型毒品会导致精神失常、损害心脏、肾脏,严重者甚至猝死。大量临床资料表明,82%的新型毒品滥用者,即使停用8至12年,仍然会有一些精神病症状,乃至精神分裂,一遇刺激便会发作。

“新型毒品还是性病艾滋病传播的助推器。”陆林说,海洛因属于麻醉类毒品,长期使用会导致性欲下降,因此,性途径传播艾滋病在该人群中不显著。而新型毒品属于兴奋剂和致幻剂,会诱发使用者的性冲动,增强性紊乱行为,由于吸食者处于极度亢奋状态,很少会用安全套,感染性病艾滋病的几率大大增加。

此外,吸食新型毒品会引发幻觉妄想,由此导致的交通事故,也不在少数。对“身瘾好戒,心瘾难除”的说法,陆林指出,在许多

[1] [2] 下一页


  • 上一个健康快讯:

  • 下一个健康快讯:
  • 相关文章
    十大典型毒食品案例 粉条用工业石蜡墨
    十大典型毒食品案例 粉条用工业石蜡墨
    中国德国共同破解德新型肠道感染疫情
    德中联合研究称德国肠道病系新型病菌引
    世卫组织称欧洲大肠杆菌系新型高传染性
    卫生局辟谣 新型流感  称目前疫情很稳
    新型儿科医生缺口逾20万 培养机制空白
    浙江出现 毒品婴儿  系母亲惹 祸 
    德国研究出新型变色创可贴能提醒感染
    新型流感疫苗兼防甲流 北京市儿童免费
    研究称新型血检可提前10年预测糖尿病
    蜱虫病诊疗方案已上报 新型病毒为元凶
    美国三州发现新型超级病菌感染者
    Copyright © 2006-2012 绿色健康网(www.gio.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声明:网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