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
由于大量养生节目、书籍的夸大宣传,不少百姓不信看病吃药,只信“食物医生”,甚至一个食疗方全家一起用。晁恩祥对此非常无奈:“不少患者来看病的时候问:大夫,我能不能不吃药,回家吃萝卜去?如果萝卜真能治好病,还要医生干什么?食疗和诊病一样,讲究辨证施治,不能千人一面。”北京中医医院副院长王国玮教授也直言不讳:“即便某些食物确有疗效,但起效会比药物慢很多,很多人根本等不到那天。说吃个三五天、一两周就见效的,绝对是忽悠。吃的不对症、不卫生,反而会对身体造成伤害。”温长路担心,如此片面夸大食疗功效,不仅会毁了食疗,也会逐渐毁掉中医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
分析到百姓对食疗功效如此“迷信”的原因,受访专家表示主要有三点。第一,中国人历来有食养的传统,现在生活好了,大家渴望一种安全有效的养生方式。第二,食疗功效被夸大,让很多人看到了通往健康的捷径。“不上医院、不吃药,靠吃点瓜果蔬菜就能把病治好,满足了老百姓急于求成的心态。”李俊德说。第三,食疗的概念本身很模糊,让骗子有了可乘之机。一些对疾病有调理、辅助治疗功效的食物,都被言之凿凿地说成能治病,也是食疗“信徒”众多的原因之一。
食疗掌握四个原则
那么,在食疗的应用过程中,我们又该掌握哪些原则呢?
首先,食疗不是“反治疗”。晁恩祥说:“治疗配合正确的食疗,可以事半功倍,但食疗决不可代替治疗。”
其次,因人而异、辨证施膳。根据个人的性别、年龄、体质等,以及病情的寒热虚实正确辨证,进行选食配膳,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否则,不仅于病无益,反而会加重病情。周俭说,寒凉食物对应热病,温热食物对应寒病,活血化淤食物对应血淤,化痰止咳食物对应痰凝。例如冬天怕冷的阳虚体质,可以吃点羊肉;心烦口干、易长痤疮、舌苔厚腻的湿热体质,可以吃点苦瓜、黄瓜等。
其次,因时因地制宜。季节不同,食疗方法也不同,比如春季是身体新陈代谢最活跃的时期,而有旧病的人却易复发。按照中医观点,春季与肝脏相关,因此春三月首重补肝,如果违反此道,就会“伤肝”。中华中医药学会首席健康科普专家、北京西苑医院老年病研究所张国玺教授举例说,生活在潮湿环境中的人群适量吃一些辛辣食物对祛除寒湿有益,但这不适用于生活在干燥环境中的人群。
最后,贵在坚持。王国玮说:“养生是一种低调的奢华。”它的奢华,在于很多人因各种原因走不到它的终点。疾病形成非一朝一夕之功,治病、养身更是如此。真正愿意为健康付出的人,应该让食疗贯穿生活的始终。
李俊德最后表示,“食疗热”说明了大家对自身健康的关注,这是好事,但个别人、个别节目把整个养生市场搞得有些乱。科普教育的审查需要综合多部门来进行,包括新闻、工商、卫生等各行业主管部门。另外,作为出版机构和电视台,应对其作者、嘉宾的资质进行审核,养生涉及到的是人的健康,不懂医学的人怎么能讲呢?
普通百姓也不用因此对食疗失去信心,毕竟这种经千百年流传下来的养生方法,在正确使用的情况下,还是能为健康带来巨大益处的。民众需要做到的是增加辨识能力,电视要看权威媒体,买书必须认清专家资质。
上一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