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专家:中国健康教育中心主任毛群安
近几年来,随着人们越来越关注自身健康,一场“养生热潮”也随之而来,更有不少媒体热捧出一些“养生明星”。其中,尤其以中医养生最受瞩目。然而随着张悟本等“神医”被曝光后,大家对这些被媒体推上神坛的“大家”们开始产生了怀疑。那么,究竟该如何看待养生热潮,如何明辨“你方唱罢我登场”的所谓中 医养生名家呢?新浪健康频道连线了多位权威专家,希望从各个角度深入剖析养生科普乱局,为养生规范化出谋划策。
本期专家为中国健康教育中心主任毛群安,从预警机制角度探讨科学保健养生。
杜绝张悟本事件不能仅靠提高公众健康素养
新浪健康:有分析认为张悟本事件暴露出很多热爱养生的市民,实际上缺乏足够的健康素养,你如何看待这个问题,什么才是真正的“健康素养”?
毛群安:简单讲健康素养是指这个人主动获得健康信息,甄别出信息的正确与否,并且运用这些信息改变自己的行为,从而养成一个有利于健康的生活方式的一种能力。最近一些不正确的健康养生信息广泛传播,应该说跟公众的健康素养较低有一定关系,但并非全部原因。前不久我跟美国健康教育协会会长做过交流,他说很多健康信息对一个非专业人士来说,要准确判断其正确与否是有较大难度的,即使是在健康教育开展多年的美国也是如此——经常会有一些不正确的信息散播。
我们是要想尽一切办法提高公众的健康素养,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提高公众健康素养不是一朝一夕的,这是一个持续的漫长过程。简单依靠提高公众健康素养来杜绝张悟本类似事情,也是不现实的,对这类事件应该综合分析,综合治理。
慢病防控是公众最缺乏的健康素养之一
新浪健康:卫生部的调查数据显示,目前仅有6.48%的民众具备健康素养,很多人对于这个数据有疑惑,您认为应该如何理解这一数据?
毛群安:这个数据是我们在卫生部指导下做的大样本调查,共调查了8万多样本,根据公众对基本健康知识和基本健康技能的实际掌握情况分析出来的。得出的数据就是不到7%的人基本具备健康素养。这样一个数据是高是低呢?因为我们缺乏历史资料的对比,从感觉上比较低,这个数据公布了之后,大家都不能接受。但是确实是我们经过客观调查通过统计分析得出的数据。
而在这个调查里面,我们还把素养细分了几个方面:其中得分尤其低的,是关于慢性病预防控制。这个调查既是对我们过去健康教育效果的评价,同时也提示我们今后的健康教育应把重点放在素养水平最低的那些方面——比如说慢性病的预防控制。公众应该了解:慢性病是综合因素长期形成的,希望快速方便地根治慢病是很难办到的。但这同公众的急切痊愈的心理形成了强大的反差。所以很多病医生说需要终身服药,老百姓无法接受,而一听到说通过吃点东西就能治,很多人则抱着宁可信其有的态度。
健康教育难的不是让人知晓而是让人坚持
新浪健康:为什么现在如此多的人对常识性的健康问题都发生了判断偏差呢?
毛群安:我们也在反思:我们那些积极的、权威的、科学的信息是没有传达到老百姓呢,还是已经传达到了,老百姓不愿意接受,觉得坚持做太难了呢?我认为这两种情况可能都有。因为根据日常接触,很多得慢病的人比如高血压患者,他也知道高血压的原因很复杂,医生也告诫了要终生服药,也清楚需要注意饮食多运动,但是长期坚持真的有一定难度,需要有强大毅力。所以健康教育这件事是一个需要专家和公众一个共同努力的过程,绝不是一个简单的专家我传递给公众的过程,健康教育强调一个理论叫“知信行”,我知道了,而且我还信,我还要落实到行动上,这才能真正有效果。我们作为健康教育专家就要想办法,怎么让公众了解这些知识和掌握一些技能,坚持去做,改变自己的行为。
现在我们也在总结各个地方的经验,第一个可以帮助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