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消委会透露,近年来,随着美容行业的兴盛,相关的消费纠纷和投诉也逐渐增多。究竟是什么引诱爱美人士频频“中招”?美容行业又存在哪些惯用“宰客”手法?本报为您一一揭晓。
本报日前有关美容行业消费纠纷的报道《花了近百万元丰胸 结果一点儿没变大》(详见3月20日《广州日报东莞新闻》AII1版)引起广泛关注,记者昨日从市消委会了解到,近日消委会也频繁接到类似的消费投诉。据消委会透露,近年来,随着美容行业的兴盛,相关的消费纠纷和投诉也逐渐增多。究竟是什么引诱爱美人士频频“中招”?美容行业又存在哪些惯用“宰客”手法?本报为您一一揭晓。
消委会:接到多宗“丰胸无效”投诉
本报日前报道的《花了近百万元丰胸 结果一点儿没变大》事件中,当事人杨女士丰胸去的美容店,《营业执照》的营业范围仅美容一项,并没有丰胸等其他项目。
据消委会透露,近日消委会也频繁接到消费者反映花60万元、80万元丰胸无效的消费投诉。据消委会分析,这些爱美女士在美容院花费的款项并非一步到位,而是分期一步步加码消费累计而来的。“她们的消费初衷大多只是美容,但在尝到免费试用和赠品的‘甜头’后,被美容师一步步诱使从而追加消费,最终陷入被宰圈套不能自拔。”消委会副秘书长邹杰说。
维权难题:效果好坏没有界定标准
市消委会表示,拿近期受理的几宗“花巨款丰胸失败”的事例分析,大多数爱美人士在美容消费方面缺乏自我保护意识,消费维权相当被动,也存在难度。
邹杰解释说:“美容领域维权头一个难题就是证据不足,很多投诉的消费者尽管花了上百万元巨款在美容店消费,但她们手头上持有的只是一沓刷卡单,往往没有任何发票、收据等消费凭证,更没有协议或合同等书面文书,服务内容、承诺什么规定都没有,这给事后的维权工作带来很大阻碍。”
此外,邹杰称另一个难题就是“美容效果好不好没有标准”,无论商家是否承诺无效退款,美容的效果都难以界定。“美容效果没有行业标准,比如美白、祛斑、丰胸,怎样才算有效果,怎样算无效?谁也说不清。而且服务前后效果的界定缺乏公信力,谁说的算数没法定。”
行业协会回应:
被投诉2次即取消美容院评奖资格
市消委会认为,要减少美容行业消费纠纷,行业协会的作用也不可小觑。对此东莞市美容美发协会表示,一旦发现有相关投诉,协会会先以第三方身份出面调解,然后与被投诉企业进行沟通,并针对“消费维权法中的知情权”发出警告,还会进一步了解被投诉企业所销售的产品,对产品性质和技术人员持证上岗作备案登记。
市美容美发协会副秘书长林蕴诗称,协会会定期组织企业管理者及从业人员学习行业法律法规知识,做到入会自律。此外,林蕴诗介绍说协会每年都会评选“诚信经营单位”,“如果被有效投诉2次,就会取消该企业的评定资格或所评定的荣誉,因此消费者在选择美容店的时候可以尽量选择被评上‘诚信经营单位’的店家。”
美容行业四大宰客手法
消委会根据历年来受理的美容领域消费投诉,总结出美容行业巨款消费过程中隐藏的四大惯用宰客手法:
一是使用假冒伪劣产品。美容服务过程中,消费者注重的往往是效果,却忽视产品的质量,美容院利用消费者缺乏辨别知识的弱点,常常以假充真、以劣充优、以次充好,推销或使用假冒伪劣产品。
二是以“免费试用、体验”为诱饵,引君入瓮。商家利用消费者贪小便宜、爱面子、难为情的弱点,以免费服务诱骗消费甚至强迫消费。
三是事前不告知,诈骗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