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绿色健康网 >> 医药考试 >>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辅导 >> 正文  

中医外科指导 风热疮

  风热疮病因病机临床表现、辨证论治、鉴别诊断是中医执业医师考试要求掌握的内容,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相关内容供大家参考。

  风热疮的病因病机

  风热疮是一种斑疹色红如玫瑰、脱屑如糠秕的急性自限性皮肤病。亦称风痒。相当于西医的玫瑰糠疹。其特点是:初发时多在躯干部先出现玫瑰红色母斑,上有糠秕样鳞屑,继则分批出现较多、形态相仿而较小的子斑。中医文献早有记载,《外科秘录》称“风热疮”,《外科正宗》称“风癣”,如《外科正宗。顽癣第七十六》云:“风癣如云朵,皮肤娇嫩,抓之则起白屑。”

  过食辛辣炙煿,或情志抑郁化火,导致血分蕴热,热伤阴液而化燥生风,复感风热外邪,内外合邪,风热凝滞,郁闭肌肤,闭塞腠理而发病。《医宗金鉴》称之为“血疳”,说:“此证由风热闭塞腠理而成,形如紫疥,痛痒时作,血燥多热。”

  风热疮的临床表现

  风热疮好发于青年和中年人,以春秋季多见。

  本病皮损最先在躯干或四肢近端某处出现,皮损为一个约如指盖大小或稍大的圆形或椭圆形的淡红色或黄红色鳞屑斑,称为原发斑或母斑,这种母斑易被患者忽视。母斑出现1~2周后,即在躯干及四肢近端出现多数与母斑相似而形状较小的红斑,称为子斑或继发斑。皮损或横或斜,椭圆形,长轴与皮纹走行一致,中心略有细微皱纹,边缘不整,略似锯齿状,表面附有少量糠秕状细小鳞屑,多数孤立不相融合。子斑出现后,母斑颜色较为暗淡。斑疹颜色不一,自鲜红至褐色、褐黄或灰褐色不等。皮损好发于胸、背、腹、四肢近端、颈部,尤以胸部两侧多见,少数也可见于股上部,但颜面及小腿一般不发生,黏膜偶有累及医学教育网收集整理。

  患者有不同程度的瘙痒,部分患者初起可伴有周身不适,头痛,咽痛,轻度发热,颈或腋下臖核肿大等全身症状。

  本病预后良好,一般约经4~6周可自然消退,皮肤恢复正常,不遗留任何痕迹;亦有迁延2~3个月,甚至更长一段时间才痊愈者。愈后一般不复发。

  风热疮的鉴别诊断

1.圆癣一般皮疹数目不多,中心有自愈倾向,四周常有红晕、丘疹、小水疱等。

  2.紫白癜风多发于胸背、颈侧、肩胛等处;皮损为黄豆到蚕豆大小的斑片,微微发亮,先淡红或赤紫,将愈时呈灰白色斑片。

  3.白疕皮损为大小不等的红色斑片,其上覆有较厚的银白色鳞屑,搔抓后有露水珠样点状出血;病程较长,易在冬季复发。

  风热疮的辨证论治

  本病以疏风清热止痒为主要治法。初期以疏风清热为主;后期以养血活血为主。

  (1)内治

  ①风热蕴肤证

  证候:发病急骤,皮损呈圆形或椭圆形淡红色斑片,中心有细微皱纹,表面有少量糠秕状鳞屑;伴心烦口渴,大便干,尿微黄;舌红,苔白或薄黄,脉浮数医学教育网收集整理。

  治法:疏风清热止痒。

  方药:消风散加白僵蚕、紫荆皮。痒甚者,加白鲜皮、地肤子。

  ②风热血燥证

  证候:皮疹为鲜红或紫红色斑片,鳞屑较多,皮损范围大,瘙痒较剧,伴有抓痕、血痂等;舌红,苔少,脉弦数。

  治法:清热凉血,养血润燥。

  方药:凉血消风散加水牛角粉、牡丹皮。

  (2)外治

  ①用三黄洗剂外搽,或5%~10%的硫黄软膏外涂,或2号癣药水外搽,每天3~4次。

  ②用苦参片30g、蛇床子30g、川椒12g、明矾12g煎汤外洗患处。


  • 上一个医药考试:

  • 下一个医药考试:
  • 相关文章
    中医执业助理医师考试辅导 中医望诊和
    中医执业助理医师考试辅导 经行粉刺风
    中医执业助理医师考试辅导 经行肿胀脾
    中医执业助理医师考试辅导 经行风疹块
    中医执业助理医师考试妇科辅导 经行粉
    中医助理医师考试辅导 中医内科方剂速
    中医助理医师考试辅导 中医内科方剂速
    中医助理医师考试辅导 胸痹 不寐 癫狂
    中医助理医师考试辅导 痫证 胃痛 呕吐
    中医助理医师考试辅导 腹痛 泄泻
    中医助理医师考试辅导 痢疾 便秘 胁痛
    中医助理医师考试辅导 鼓胀 头痛 眩晕
    中医助理医师考试辅导 中风 水肿 淋证
    Copyright © 2006-2012 绿色健康网(www.gio.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声明:网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