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治疗法]
①丁香2g,吴茱萸30g,胡椒30粒,研为细末。每次1.5g,醋调成糊状,敷贴脐部,1日1次。用于风寒及脾虚泄。
②鬼针草30g,加水适量。煮沸后倒入盆内,浸泡两足,每晚1次,连用3天。用于湿热泄轻证。
③艾绒30g,肉桂、小茴香各5g,公丁香、桂丁香、广木香各3g,草果、炒苍术各6g,炒白术15g.共研粗末,纳入肚兜口袋内,围于脐部。用于脾虚及脾肾阳虚泄。
[针灸疗法]
①针刺法 主穴取足三里、中脘、天枢、脾俞。配穴取内庭、气海、曲池。呕吐加内关、上脘,腹胀加下脘。实证用泻法,虚证用补法,1日1次。
②灸法 取足三里、中脘、神阙。艾条灸,每穴灸7~10壮,1日1次。用于脾虚及脾肾阳虚泄。
[推拿疗法]
①伤食泄 揉外劳宫,清板门,清大肠,摩腹,揉足三里。
②风寒泻 揉外劳宫,推三关,摩腹,揉脐,灸龟尾。
③湿热泄 推天河水,推上三关,揉小天心,揉内、外劳宫,清大肠。
④脾虚泄 补脾经,补大肠,揉足三里,摩腹,推上七节骨。
[预防与护理] 医学教育网www.med66.com
预防
1. 注意休息,病重者应予卧床休息。
2. 注意气候变化,适当增减衣着,避免着凉与过热。居室保持清洁卫生,空气流畅,保持安静。
3. 饮食宜清淡富有营养,可给易消化的流汁及半流汁。小婴儿鼓励母乳喂养。
护理
1. 注意调整饮食,予易消化之食物或流质及半流质,保证营养摄入。
2. 随时注意观察病情变化,及时用药,防止变证的发生,若出现脱水或酸碱平衡及电解质紊乱,应积极配合液体疗法。
3. 注意前后二阴的清洁卫生,大便后宜用温开水清洗前后二阴。肛周潮红者可涂金黄膏。
上一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