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绿色健康网 >> 医药考试 >>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辅导 >> 正文  

中医执业医师 中医儿科学 知识点辅导 初生儿病证 胎黄

  [概  述]

  1.定义  胎黄是指婴儿于出生后,全身皮肤、面目、尿液发黄为主症的一种证候。因与胎禀因素有关,故称“胎黄”或“胎疸”。

  2.发病特点  胎黄有生理性与病理性的区别。

  3.历史沿革

  隋·《诸病源候论》:“小儿在胎,其母脏气有热,熏蒸于胎,至生于小儿,体皆黄,谓之胎疸也”。

  宋·《小儿卫生总微论方》:“又有自生下,面色深黄者,此胎疸也。因母脏气有热,熏蒸于胎故也,经言诸疸皆热,色深黄者是也”。

  明·《证治准绳》:“小儿生下遍体面目皆黄,状入金色,身上壮热,大便不通,小便如栀汁,乳食不思,啼哭不止,此胎黄之候。皆因乳母受湿热传于胎也”。

  4.范围 本病相当于西医学中的新生儿黄疸(溶血性、阻塞性、肝细胞性)及新生儿败血症等疾病。

  [病因病机]医学教育网www.med66.com

  1.病因

  主要为感受湿热、寒湿阻滞、瘀积发黄。

  2.病机

  病机为脾胃湿邪内蕴,肝失疏泄,胆汁外溢,而致发黄。病位在肝、胆、脾、胃。

  湿热邪毒,蕴结脾胃,脾失输化,郁结于里,熏蒸肝胆,胆汁外溢,而致发黄。湿热相郁,热为阳邪,故黄色鲜明如橘皮,属阳黄之候。热毒炽盛,黄疸可迅速加深。而湿热化火,邪陷厥阴,则会出现神昏,抽搐之险象(急黄)。

  寒湿侵犯,蓄积脾胃,脾阳受困,气机不畅,肝失疏泄,胆汁外溢,而致胎黄。因寒湿为阴邪,故黄色晦暗,属阴黄之候。

  婴儿体禀虚弱,湿热或寒湿蕴阻于内,迁延日久,气机不畅,肝胆疏泄失常,以致气滞血郁,络脉瘀积,邪瘀蕴结而发黄。其黄色晦暗而滞,面色无华,肚腹胀满,右胁下结为包块,也属阴黄范畴。

  [诊  断]

  1.病理性胎黄黄疸出现较早(出生24小时内),发展快,黄疸明显,或消退后再次出现,或黄疸出现较迟,但持续不退,肝脾肿大,精神倦怠,不欲吮乳,大便或呈灰白色。

  2.血清胆红素,黄疸指数增高。

  3.肝炎综合征应作肝炎抗原抗体系统检查。

  〖辨证论治〗医学教育网www.med66.com

  [辨证要点]

  辨阳黄与阴黄

分类 病机 症状 舌脉 阳黄 湿热蕴于脾胃,熏蒸肝胆,疏泄失常,胆液外泄。 面目皮肤发黄,色泽鲜明如橘子汁,精神烦躁,口干善哭,大便秘结,或黄或白。 若热毒炽盛,内陷厥阴,可见神昏、抽搐;若瘀热郁积,气滞血瘀,可见腹胀痞块,黄疸深而暗,唇舌暗滞等。 舌质偏红,舌苔白腻或黄腻。 阴黄 湿从寒化,寒湿阻滞,脾阳受困,不能化湿,胆液受阻,浸淫肌肤。 面目皮肤发黄,其色晦暗,精神萎靡,并见腹部胀满,恶心呕吐,食少倦怠,四肢欠温,小便黄浊,大便不实或见溏薄。 舌质淡,苔白。

  〖治疗原则〗

  生理性胎黄能自行消退,毋须治疗。病理性胎黄应治以利湿退黄为主。湿热熏蒸治以清热利湿,寒湿阻滞治以温中化湿,瘀积发黄治以化瘀消积。

  〖分证论治〗

证候 症状 舌脉 治法 方药 湿热熏蒸 面目、周身皮肤发黄,颜色鲜明如橘皮,小便色黄,伴有精神疲倦,不欲吮乳。热重者烦躁不安,口渴唇干,呕吐腹胀,甚则神昏,抽搐。 舌红,苔黄 清热利湿 茵陈蒿汤加减 寒湿阻滞 面目、皮肤发黄,色泽晦暗,或黄疸持续不退伴神疲身倦,四肢欠温,纳呆恶心易吐,小便深黄,大便稀溏或呈灰白色,甚则腹胀气急 舌淡,苔白腻 温中化湿 茵陈理中汤加减 瘀积发黄 面目、皮肤发黄,颜色较深而晦暗无华,日渐加重,右胁下痞块,纳呆,食后易吐,大便溏薄或呈灰白色,小便黄短。 舌紫黯,有瘀斑、瘀点,苔黄或白 化瘀消积 血府逐瘀汤加减

  〖其它疗法〗

  中成药 茵栀黄注射液:每次40~60ml,加等量葡萄糖注射液,静脉滴注,1日1次,用于湿热熏蒸证。

  外治法 黄柏30g,煎水去渣,水温适宜时,让患儿浸浴,反复擦洗10分钟

[1] [2] 下一页


  • 上一个医药考试:

  • 下一个医药考试:
  • 相关文章
    中医执业助理医师考试辅导 中医望诊和
    中医执业助理医师考试辅导 经行粉刺风
    中医执业助理医师考试辅导 经行肿胀脾
    中医执业助理医师考试辅导 经行风疹块
    中医执业助理医师考试妇科辅导 经行粉
    中医助理医师考试辅导 中医内科方剂速
    中医助理医师考试辅导 中医内科方剂速
    中医助理医师考试辅导 胸痹 不寐 癫狂
    中医助理医师考试辅导 痫证 胃痛 呕吐
    中医助理医师考试辅导 腹痛 泄泻
    中医助理医师考试辅导 痢疾 便秘 胁痛
    中医助理医师考试辅导 鼓胀 头痛 眩晕
    中医助理医师考试辅导 中风 水肿 淋证
    Copyright © 2006-2012 绿色健康网(www.gio.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声明:网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