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绿色健康网 >> 医药考试 >>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辅导 >> 正文  

中医基础理论考试辅导 疾病发生 发展的一般规律

  中医的发病学认为,疾病在“正邪相争”、“正不胜邪”的发生、发展过程中,由于邪气侵入机体有其一定的途径,“正”与“邪”两者之间的力量对比亦有其盛衰消长的变化,因此在整个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就产生了各个不同的发展阶段,而在发病途径、病变部位以及疾病的传变等方面,都存在着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

  发病途径及病变部位

  中医发病学认为,疾病的发生途径,大致有如下几方面:

  1.病由外入:主要是指病邪由外侵袭机体。其侵袭途径则有由皮毛而经络而脏腑,或由口鼻而入及染易等方面。

  所谓病邪由皮毛而侵袭机体:即如《素问。调经论。皮部论》所论:“风雨之伤人也,先客于皮肤,传入于孙脉,孙脉满则传入于络脉”,“络脉满则注于经脉,经脉满则入舍于脏腑也”。伤寒病的“六经传变”,即是由表入里,由皮毛而经络入脏腑而发病,并以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顺序进行传变。

  所谓病邪由口鼻而入:此即是温热病的发病途径,即如叶天士《温热论》所谓“温邪上受,首先犯肺”之类,包括了现代临床常见的多种呼吸道或消化道传染病的传染途径在内。

  所谓“染易”发病:即病邪传染互易于人,说明传染之邪为病,与伤于风寒之邪为病不同,其最大的区别就是可以相互“染易”,甚至造成流行。“染易”发病,一般可归纳为空气相染、饮食相染及接触相染等途径。

  同时,古代医家还认识到能够影响染易的因素,除了疫病病邪致病毒力的强弱、正气的盛衰外,还与气候的反常有关。

  2.病由内生:主要是指精神刺激、饮食、房室、劳逸所伤,以及年老体衰等因素作用于机体,导致机体对周围环境的适应能力低下,从而使脏腑组织阴阳气血的功能发生失调、紊乱或减退,因而导致病由内生。如《灵枢。口问》说:“阴阳喜怒,饮食居处,大惊卒恐,则血气分离,阴阳破败,经络厥绝,脉道不通,阴阳相逆,卫气稽留,经脉空虚,血气不次,乃失其常。”

  3.外伤致病:主要即是指跌仆、刀枪、虫兽伤等意外损伤,则可使机体皮肉、经络破损,气血亏耗,同样亦可以导致脏腑组织阴阳气血功能紊乱而发病。

  疾病的发展与传变

  中医发病学认为,人体皮表肌肉与内脏之间、各脏腑组织器官之间,都是通过经络系统作为联络通路而发生影响的。因此,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发生于机体任何一个部位的病变,都可以通过经络发生表里、上下及脏腑之间的传变。

  1. 表里相传:病邪侵入机体,常由皮毛肌表通过经络而由表传里,再传至脏腑。另一方面,体内脏腑发生病变后,其病邪亦可由里达表,在体表皮肤出现各种不同的病理反应。例如麻疹病证之皮疹外透,即是疹毒由里达表的体现。

  2. 上下相传:不同性质的外邪,常由机体或上或下的不同部位,循其不同途径而侵袭机体。如《灵枢。百病始生》说:“清湿袭虚则病起于下;风雨袭虚,则病起于上。”故伤于风者,上先受之;伤于湿者,下先受之。但是,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邪侵部位虽有不同,但是依然可以通过经络发生上下传变,反映出整体的病理反应和证候。故《素问。太阳阳明论》说:“阳病者,上行极而下;阴病者,下行极而上。”

  3. 脏腑相传:所谓脏腑病变:主要是脏腑功能的失调或障碍,主要反映为功能的太过或不及两方面。脏腑病变又可通过经络的联系,彼此发生影响,一般有如下几种可能。

  ① 一脏功能太过可以影响及相关脏腑,从而使该脏腑功能失调。

  ② 一脏功能不足可以使另一脏功能失调或不足。也可以由于一脏功能不足,制约它脏能力减退,从而导致另一脏功能偏亢。

  ③ 一脏病变可循经传于与其互为表里的脏腑,从而使该脏功能也发生紊乱。


  • 上一个医药考试:

  • 下一个医药考试:
  • 相关文章
    中医执业助理医师考试辅导 中医望诊和
    中医执业助理医师考试辅导 经行粉刺风
    中医执业助理医师考试辅导 经行肿胀脾
    中医执业助理医师考试辅导 经行风疹块
    中医执业助理医师考试妇科辅导 经行粉
    中医助理医师考试辅导 中医内科方剂速
    中医助理医师考试辅导 中医内科方剂速
    中医助理医师考试辅导 胸痹 不寐 癫狂
    中医助理医师考试辅导 痫证 胃痛 呕吐
    中医助理医师考试辅导 腹痛 泄泻
    中医助理医师考试辅导 痢疾 便秘 胁痛
    中医助理医师考试辅导 鼓胀 头痛 眩晕
    中医助理医师考试辅导 中风 水肿 淋证
    Copyright © 2006-2012 绿色健康网(www.gio.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声明:网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