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绿色健康网 >> 医药考试 >>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辅导 >> 正文  

中医基础理论辅导 其它致病因素 痰饮

  痰饮的概念及性质

  痰饮,是由于机体津液代谢失常所形成的病理产物。痰饮一般分为有形与无形两类:

  (1) 有形之痰饮:指视之可见,触之可及或闻之有声的痰饮。

  (2) 无形之痰饮:指某些因痰饮而引起的疾病或症状。由于其临床虽见痰饮之常见症状,如头目眩晕、恶心呕吐、心悸气短、神昏或癫狂等,但看不到有排出的实质性痰饮,而此类病证如按痰饮进行治疗,又能收到同样的疗效,故称其为无形的痰饮。

  此外,痰饮亦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之痰饮,系指由呼吸道所咳出的分泌物。而广义之痰饮,则除上述咳吐而出之痰液外,还应包括留滞于体内因水湿凝聚而成之痰饮水邪及无形之痰饮病证在内。

  关于痰饮的性质,由于痰、饮、水、湿,同源而异流,都是由于人体津液代谢失调而形成,因此四者皆为阴邪,故痰饮病邪性质属阴,一般以浓度较大,质地稠粘为痰;而把浓度较小,质地较为清稀者称为饮,故两者区别即在于痰稠而饮稀、痰浊而饮清。从寒热性质来分,前人又有“痰热而饮寒”的说法,认为“得阳气煎熬则成痰,得阴气凝聚则为饮”,但从临床实际来看,亦有寒痰或热饮者,故不可一概而论。痰饮具有聚散不定,流动不居之特性,故可以流窜全身各处而发病。

  痰饮的形成与病机

  痰饮的形成   痰饮病证形成之后的病机特点

  痰饮的形成是由肺、脾、肾等脏腑的气化功能障碍,或三焦水道失于通调,导致体内津液代谢紊乱而成。

  人体在正常的生理状态下,水液依靠脾气的运化、肺气的宣降、肾阳的气化蒸腾,方能气化为津液以滋养全身,或变为汗、尿,携带废物而排出体外,以维持人体正常的水液代谢平衡。当人体在某些致病因素的作用下,肺、脾、肾三脏的气化功能失调时,则水液不能化生津液,或水湿不能正常气化而排出,则会停留积聚于体内而生成痰饮。如肺主宣发肃降,通调水道,若肺失宣降,水津不能气化输布,则可停聚而成痰饮;脾主运化水湿,若脾虚,中阳不振,运化失职,则水湿不化可聚成痰饮;肾主蒸化水液,若肾阳不足,蒸化无力,水液不得化气,也可停留而成痰饮;三焦乃水与气通行之道路,若三焦失于通调,则水停气滞,气水互结,亦可发为痰饮。由于三焦历经五脏六腑,概括了表、里、内、外,上、中、下各个部位,故痰饮病邪可以在三焦各个部位停留,内而脏腑,外而筋骨皮肉,无所不至,从而可形成多种痰饮病变。导致痰饮形成的原因,多由外感六淫,或饮食所伤及七情内伤所致。若外邪犯肺,肺气郁阻,或化热化燥,则煎灼肺津而成痰;若平素体胖阳虚,又久嗜酒肉肥甘生湿之品,湿聚而不化,亦可成痰或成饮;若情志内伤,肝郁气滞,郁而化火,火热煎灼津液,则亦为生痰之因。而久居潮湿环境及水中作业,外湿困遏脾阳,运化失职,则又为水饮内生之因。

  常见的痰饮病证

  临床所见,痰饮所致的病证较多,故有“百病多由痰作祟”的说法。痰饮为病,即包括了有形痰饮和无形痰饮等多种病证在内。由于其所在部位不同,其临床表现也不一样。

  (1) 常见的痰证:如痰阻于肺,可见咳喘咯痰;痰迷心窍,可见胸闷心悸,神昏癫狂;痰停于胃,可见恶心呕吐,痞满不舒;痰停皮下肌肉,则可见痰核、阴疽流注;痰阻经络筋骨,则可见肢体麻木,或半身不遂;痰浊上犯头目,则发眩晕昏冒;痰气凝结咽喉,则可致咽中梗阻,如有异物,吞之不下,吐之不出。

  (2) 常见的饮证:如饮泛肌肤,则成水肿;饮停胸胁,则见胸胁胀痛、咳嗽引痛;饮停胸膈,则常见咳喘倚息、不能平卧;饮在肠间,每致肠鸣沥沥有声、腹满食少。总之,痰饮病证,随其病变部位及其寒热虚实性质的不同,而各有不同的临床见症,应综合分析,方能作出正确的诊断。


  • 上一个医药考试:

  • 下一个医药考试:
  • 相关文章
    中医执业助理医师考试辅导 中医望诊和
    中医执业助理医师考试辅导 经行粉刺风
    中医执业助理医师考试辅导 经行肿胀脾
    中医执业助理医师考试辅导 经行风疹块
    中医执业助理医师考试妇科辅导 经行粉
    中医助理医师考试辅导 中医内科方剂速
    中医助理医师考试辅导 中医内科方剂速
    中医助理医师考试辅导 胸痹 不寐 癫狂
    中医助理医师考试辅导 痫证 胃痛 呕吐
    中医助理医师考试辅导 腹痛 泄泻
    中医助理医师考试辅导 痢疾 便秘 胁痛
    中医助理医师考试辅导 鼓胀 头痛 眩晕
    中医助理医师考试辅导 中风 水肿 淋证
    Copyright © 2006-2012 绿色健康网(www.gio.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声明:网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