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丛生亚菊(青蒿)组成。每份至少用药1斤,将所有草药放入大锅中,加满水煮熬至水剩半量,再取出药水;剩渣再加满水熬,十去其六,再取药液;然后第三次加满水,熬剩十分之三,把三次所得药液放在一起,以供药浴之用。用这种药水洗浴,以1至3周为一疗程,患者可根据自己的病情掌握。洗浴时最好温度适宜,不过热,不太凉,浴洗过程中,如水温下降,应再适当加温,取舒适为度。为加强药力,每隔几天要再加入一些新煎的浴液,以保证疗效。
除上述药液洗浴外,还可视病情酌加其他药物,以加强药效。如因血盛而头晕者,可用白檀香、紫檀香、硫黄各3钱,研细末加在浴液中;因受风寒之邪而致消化不良者,可加寒水石、荜茇、姜等研末加入药液中,视情况而定。
还有一种蒸汽药浴,系将上述药液放入浴盆,盆中置小木凳,上盖棉布,患者坐凳上,或不用小凳而直接坐盆中也可。此种方法与洗浴之作用相似。
除水浴外,还可用“缚浴法”,其法是将上述药物放入布制小袋中,包好并捆缚在患部,也可起到与药水浴同样的作用。但这种方法只适用于病患部位较为局限者,全身性疾患则仍以药水浴为宜。缚浴法分清热及祛寒两种,清热所用药物有芝麻油调粮食作物粉面,或各种植物清香鲜花也可;祛寒药则多用动物粪如鼠粪、鸽粪或酒煎动物骨均可。
(七)食疗及养生
藏医的治疗系统中,还有一种饮食疗法,受到高度的重视。可能是受到唐代汉族中医传入藏区的医学思想的影响,藏医也曾提出;人患病时,最好首先用调理饮食的方法,进行治疗,并注意起居养生。当饮食疗法失败后,才去寻求其他疗法。
藏医对饮食与身体健康及疾病的关系,非常重视,并且有较明确的规定。传统的观念认为食物大致可分为谷物、油脂、肉类、绿叶蔬菜和液态食物这几类。
谷物指稻米、小米、荞麦、青稞等等,这类食物可增加人体的精液,因为谷物都是甘味的,也易于消化。如大米属轻性,可使体内隆、赤巴和培根减少,而使精液增多,可治疗身体的肌肉松弛。骨折时应吃小米,但小米可使体内的炎症加剧。
豆类的本性轻而甘、凉,治腹泄,可增加体内的血、赤巴和脂肪。除食用以外,还可用豆粉搽身。芝麻性寒,可增加体内精液,治疗隆病。
油脂类性凉、重、味甘,对身体有补养作用,体弱、妇女及老年人更需要。酥油本性凉,使人气色好,精力充沛,但陈酥油使人健忘,体力衰微。藏医重视油脂类食物,与民族习惯及高寒地势的自然条件有关。
肉类也是藏族常用食物,认为其药性凉、轻而粗,但平原上,的动物肉的药性温而重,前者治疗培根发热症,后者对胃痛、背痛均有疗效。死动物的肉有毒,不能食用。
绿叶蔬菜如生长在干燥地区,是温而轻的,但生长在潮湿地区者则药性凉而重。前者可治肾病和风湿病,而后者则可治疗发热性疾病。
在液态食物中,藏族最重视奶类和水的治疗作用。认为牛奶味甘,使人面色红润、皮肤有光泽,药性凉而重,可产生培根。奶牛的奶可治肺结核,对眩晕、咳嗽、口渴、饥饿、尿频等,都有一定疗效。
山羊奶药性轻,可治呼吸困难,腹泻及因发热而出血的疾病。
生奶药性重而凉,刚挤出的奶有如甘露,营养极好,但纯奶并不容易消化。
藏医也非常重视水的医疗作用。认为可供医用的水有雨水、雪水、河水、泉水、井水、海水、森林水。其中雨水的质量最好,因为它在降落的过程中,与日光、月光和风接触过,是有活力的,可以提神,轻似甘露。当然,最好是在开阔地区,用干净的容器收集的,其治疗质量最好。混浊的雨水或掺入杂物,又不见日光、月光的,则不能做医疗用。
凉水可以治疗酒精中毒、昏迷、恶心、头晕。沸水凉后药性轻,对赤巴病人有益。
藏医认为,酒精可助消化,有助于消化之火,其药性甘、酸、辛,可治失眠,也可治多眠症。适量饮酒,对瘦削的人有益健康;老酒对隆病、培根病有益。但饮用过多,则等于是饮毒药。
藏医对老年人的营养尤其重视,认为应该常用补养法,其方由寒水石、茅羔菜、黄精、天冬、手掌参等组成,研末后,加入蜂蜜、红糖、酥油,制成丸药,长年服用。
藏医还很强调依据季节来调整起居饮食,适应环境,以达到养生长寿的目的。除了按天气的寒热温凉增减衣着,趋暖避寒等一般性常识以外,还要注意及时调理饮食,与季节相适应,才能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
如在冬季,应当食饱,多吃酸、甘、咸味食物,芝麻油可涂搽,肉汤及油腻食物也可适当多吃,至春季,胃火不如冬季炽盛,消化力稍减,应多吃苦、辣、涩三味食品,如陈青稞、干燥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