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绿色健康网 >> 医药考试 >>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辅导 >> 正文  

中医基础理论 阴阳学说的形成与发展

  阴阳学说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其概念的出现,至迟在殷周之际已经见诸文字记载,而成为一种古代哲学范畴的阴阳学说,则盛行于春秋战国时期。根据历史文献分析,作为一种认识论和方法论,阴阳概念的提出和演变经历了不同的认识和发展阶段,反映出古人对阴阳学说的认识具有一个不断深化和完善的过程。

  阳光向背,正与反两方面的朴素认识

  阴阳概念的最早提出,其原来含义是很朴素的,不过是指日光的向背而已。如《吕氏春秋·重已篇》说:“室大则多阴,台高则多阳”。是说房舍宽大则能遮阳,阴凉就多;地势高而无遮拦,阳光得以充分照射,阳热就多。进而认为,凡是向阳光或阳光照射充足的地方,即为阳;凡是背阳光或阳光照射不到的地方,则为阴。所以,《说文》注释说:“阴,闇也。”“阳,高明也。”可见,阴阳的最初理解,仅是阳光多少的直观认识而已。

  古人长期生活在自然环境之中,不断接触到日往月来、白天黑夜、晴天阴天等两极现象的对比和影响。而且古人的作息规律又完全受着日出日入的支配,因而便自然地产生了阴与阳两个概念,形成了正与反两个方面的感性认识。

  对阴阳运动的物质的理解

  随认识的深化,古人又逐渐把对阴阳的理解建在物质的运动变化之上,并用阴阳的物质变化来解释某些当时难以阐明的自然现象。[举例说明]更为难得的是,当周幽王二年(公元前780年)我国发生大地震时,周朝的史官伯阳父驳斥了天命鬼神降灾异于人间的迷信论调,用阴阳的运动变化对地震的产生进行了科学的推断。指出“夫天下之气不失其序……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蒸,阳失其所而镇阴,于是有地震。今三川灾震,是阳失所而镇阴也”。(《国语·周语》)[解说]又《国语·周语》说:“阳气俱蒸,土其动”,是说阳气蒸发,则冬眠之昆虫或动物方能活动起来;《左传》载:“陨石于宋……是阴阳之事,非吉凶所在也。”而管子则用阴阳的运动变化来说明四季的更迭和昼夜的变迁。

  可以看出,阴阳概念至此已经超出了朴素的理解,已经发展到认为阴阳本身实际代表着两种相反的物质力量,而且彼此之间发生着作用,从而导致了自然变化的产生。而且认识到自然界的阴阳运动都有着一定的秩序和规律,当其规律发生紊乱,则自然界的变化就会发生某些变异或灾害。

  “一阴一阳之谓道”,古代辩证的哲学认识

  古人对于阴阳的哲学认识,是运用“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的方法,通过长期的生活实践和生产活动的观察,逐步总结、抽象而建立起来的。古人发现众多的事物或现象,都是由两个不可分离的对立面所组成,随即形成了一种对立的共性概念。当人们对众多的矛盾现象观察积累到一定的程度,则对阴阳的认识也就升华到一个更为高级的水平,成为一种标示两种抽象属性的哲学范畴,用以概括一切具有这些属性的矛盾事物。

  阴阳作为哲学概念,首见于《周易》,如《易经》说:“易有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又如《易传·系辞》说:“乾坤,其易之蕴邪(也),乾坤成列而易之于其中矣。乾坤毁,则无以见易。”故《管子·四时篇》指出:“是故阴阳者,天地之大理也;四时者,阴阳之大经也。”《庄子》亦说:“阴阳于人,不啻为父母也。”《吕氏春秋·知分篇》则说:“凡人物者,阴阳之化也;阴阳者,造乎天而成者也。”可以看出,阴阳概念从朴素的认识、物质的理解,逐步深化发展了“一阴一阳之谓道”,已经从复杂的事物或现象的观察中,抽象出“阴”和“阳”两个基本范畴,形成了一种古代的对立统一观,认为阴和阳两方面贯穿于一切事物和现象之中,阴阳的对立统一乃是一切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源和规律。故《类经·阴阳类一》说:“道者,阴阳之理也。”

  中医学的宇宙观和方法论

  古代医家在吸收阴阳对立统一思想的基础上,结合长期积累的解剖、生理知识和疾病的防治经验,从而形成中医学的阴阳学说。主要是作为方法论,用以阐释生命现象的基本矛盾和生命活动的客观规律。并贯穿于中医临床诊断、治疗用药等各个环节,成为中医药学之纲领。

  但是,应当指出,中医学的阴阳学说所反映的只是中医学关于生命科学的某些规律,而不是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活动的普遍规律。作为宇宙观和方法论,阴阳范畴尽管也包罗万象,但在无限的宇宙中它毕竟只是一种有限的具体的矛盾形式,是对客观世界实际存在的某些特殊矛盾现象的概括。中医学的阴阳学说,只适用于中医学术领域。


  • 上一个医药考试:

  • 下一个医药考试:
  • 相关文章
    中医执业助理医师考试辅导 中医望诊和
    中医执业助理医师考试辅导 经行粉刺风
    中医执业助理医师考试辅导 经行肿胀脾
    中医执业助理医师考试辅导 经行风疹块
    中医执业助理医师考试妇科辅导 经行粉
    中医助理医师考试辅导 中医内科方剂速
    中医助理医师考试辅导 中医内科方剂速
    中医助理医师考试辅导 胸痹 不寐 癫狂
    中医助理医师考试辅导 痫证 胃痛 呕吐
    中医助理医师考试辅导 腹痛 泄泻
    中医助理医师考试辅导 痢疾 便秘 胁痛
    中医助理医师考试辅导 鼓胀 头痛 眩晕
    中医助理医师考试辅导 中风 水肿 淋证
    Copyright © 2006-2012 绿色健康网(www.gio.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声明:网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