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绿色健康网 >> 医药考试 >>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辅导 >> 正文  

中医基础理论 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学说的“卫气营血传变”则正是从广泛的临床实践中所总结出来的具有实用价值的传变规律。

  用于指导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l.用于诊断:人体本身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内部脏腑有病可以反映于机体的体表,故《灵枢·本脏》说:“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脏,则知所病矣。”一般来说,人体内脏的病变或其相互关系的异常,皆可从其色泽、声音、形态、口味、脉象、舌苔等方面反映出来。故《难经·六十一难》说:“望而知之者,望见其五色,以知其病。闻而知之者,闻其五音,以别其病。问而知之者,问其所欲五味,以知其病所起所在也。切脉而知之者,诊其寸口,视其虚实,以知其病,病在何脏腑也。”

  可以看出,正是由于对五脏与五色、五官、五味、五音等进行了五行分类归属,作了一定的联系,这种五脏系统的层次结构,即为临床诊察疾病奠定了理论基础。在临床实际运用时,我们即可以综合四诊材料,再根据五行之所属及其生克乘侮规律来推断病情。

  一般说来,中医诊病很重视色诊与脉诊的结合应用,且能从客观上大致反映出疾病的状况,但是,欲从色脉来判断病情的发展趋势,则又必须根据五行生克规律来进行推测。《医宗金鉴·四诊心法》指出:“色脉相合,……。已见其色,不得其脉,得克则死,得生则生。”

  2.用于治疗:主要在于控制疾病的传变和确定治则治法。

  (1)控制疾病的传变:疾病的发生主要是由于人体的脏腑阴阳气血功能失调所致,而脏腑组织的功能失调,也必然反映于内脏生克制化关系的失常。疾病的传变,亦常是一脏受病而波及他脏,或他脏受病而传其本脏。因此,在治疗时,除对所病本脏进行适当处理外,特别应考虑到与有关脏腑的传变关系,并应根据五行学说的生克乘侮规律,来调整其太过或不及,以控制其疾病的传变,使之恢复其正常的功能活动。

  例如肝脏有病,则应先强健脾胃,以防其传变。脾胃不伤,则疾病不传,且易于痊愈。故《难经·七十七难》说:“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于脾,故实脾气。”这种病在本脏,治在他脏的原则,充分体现了中医治疗学中的整体观点。

  然而,疾病的传变与否,还取决于脏腑的机能状态。即五脏虚则传,实则不传。故《金匮要略》又指出:“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即是此意。

  总之,在临床工作中,我们既要掌握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的传变规律,并根据其生克乘侮规律及早控制其传变,防患于未然。又要根据其具体病情而进行辨证论治,因此不能把五行的某些关系当作刻板的公式而机械地运用,应当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灵活对待。

  (2)确定治疗原则和治疗方法:主要是根据相生或相克规律,来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主要有如下几方面:

  一是根据相生规律确定治疗原则:多用于母病及子或子病犯母(即子盗母气)等证候。《难经·六十六难》说:“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故其基本治疗原则,即是补母或泻子。

  此外,运用相生规律来进行治疗,除母病及子或子病犯母可采用补母或泻子进行治疗外,若系单纯的子病虚证除补虚外,亦可运用母子关系,兼顾补其母以加强其相生力量,从而有助于子脏虚证之恢复。

  根据五行相生规律而确立的治疗方法,临床常用者,主要有滋水涵木法、金水相生法、培土生金法这三种。

  二是根据相克规律确定治疗原则:临床上多用于因为相克关系紊乱而出现的乘侮病证。主要有相克太过、相克不及和反克(即相侮)之不同,其主要机理则是应用抑强或扶弱方法,并侧重于制伏其强盛,从而使弱者易于恢复。此外,在必要的时候,亦可在其强盛之一方尚未发生相乘传变时,利用其相克规律,预先加强其被克者的力量,从而防止病情的发展。

  根据五行相克规律确定的治疗方法,临床常用者有抑木扶土法、培土制水法、佐金平木法、泻南补北法这四种。

  应当指出,肾为水火之脏,肾阴虚亦能使相火偏亢或妄动,从而出现性机能亢奋,可见梦遗、耳鸣、喉痛、咽干等症。此属肾脏本身之阴阳偏盛、偏衰,不能与五脏相互关系之水不制火混为一谈。

  此外,在针灸疗法中,五行生克关系的应用亦有其重要的意义。针灸医家将手足十二经四肢末端的穴位分属于五行,即井、荣、俞、经、合五种穴位,分属于木、火、土、金、水,临床上即可根据不同的病情,运用五行生克乘侮规律而选择穴位,进行治疗。

  同样,五行的生克关系,对于精神疗法亦有一定的指导意义。精神疗法主要适用情志失调病证。情志生于五脏,五脏之间有着生克关系,所以情志之间也存在着这种关系。正是由于在生理上人的情志变化有着相互抑制的作用,而在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 上一个医药考试:

  • 下一个医药考试:
  • 相关文章
    中医执业助理医师考试辅导 中医望诊和
    中医执业助理医师考试辅导 经行粉刺风
    中医执业助理医师考试辅导 经行肿胀脾
    中医执业助理医师考试辅导 经行风疹块
    中医执业助理医师考试妇科辅导 经行粉
    中医助理医师考试辅导 中医内科方剂速
    中医助理医师考试辅导 中医内科方剂速
    中医助理医师考试辅导 胸痹 不寐 癫狂
    中医助理医师考试辅导 痫证 胃痛 呕吐
    中医助理医师考试辅导 腹痛 泄泻
    中医助理医师考试辅导 痢疾 便秘 胁痛
    中医助理医师考试辅导 鼓胀 头痛 眩晕
    中医助理医师考试辅导 中风 水肿 淋证
    Copyright © 2006-2012 绿色健康网(www.gio.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声明:网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