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绿色健康网 >> 医药考试 >>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辅导 >> 正文  

中医基础理论 五脏 心的在志 在液 在体和在窍

  心在志为喜

  心在志为喜:心在志为喜,是指心的生理功能与精神情志活动的“喜”有关。藏象学说认为,人体对外界信息所引起的情志变化,是由五脏精气所化生,而把喜、怒、思、忧、恐等五种情志活动称作五志,分属于五脏。故《素问·天元纪大论》说:“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思、忧、恐。”《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亦说:“在脏为心……在志为喜,”即是说五志之中,喜为心志。

  喜乐愉悦,一般说来,对人体属于良性的刺激,有益于心主血脉等生理功能,所以《素问·举痛论》说:“喜则气和志达,营卫通利。”

  但是,喜乐过度,则又可使心神受伤,神志涣散而不能集中或内守。故《灵枢·本神》又说:“喜乐者,神惮散而不藏。”

  若从心主神志的生理功能状况来分析,则又有太过与不及的变化。

  应当指出,由于心为神明之主,故不仅喜能伤心,而且五志过极均能损伤心神,出现神志病变。所以,《灵枢·邪气脏腑病形》又说:“愁忧恐惧则伤心”,《素问·本病论》亦说:“忧愁思虑则伤心”。

  心在液为汗

  心在液为汗:汗液,是人体津液经过阳气的蒸化,从汗孔排出之液体。所以《素问·阴阳别论》说:“阳加于阴谓之汗。”《温病条辨》亦说:“汗也者,合阳气阴精蒸化而出者也。”同时汗液的排泄,还有赖于卫气对腠理的开阖作用:腠理开,则汗出;腠理闭,则无汗。由于汗为津液所化生,血与津液又同出一源,均为水谷精气所化生,因此又有“血汗同源”说,而心主血,故又有“汗为心之液”的说法。汗与心的这种内在联系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如心气虚损,则可见自汗;心的阳气暴脱,即可见大汗淋漓等。反之,汗出过多,也可损伤心脏阳气。

  心在体合脉,其华在面

  心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在体合脉,是指全身的血脉统属于心,即心主血脉。其华在面,是说心的生理功能正常与否,可以反映于面部的色泽变化。华,是荣华、光彩之意。中医学认为,五脏精气的盛衰,均可以显现于与之相通应的某些体表组织器官上,称为五华。观察五华的改变,对诊察内脏疾患具有一定意义。心主血脉,人体面部的血脉分布比较丰富,故《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说:“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因此,心脏气血的盛衰可从面部的颜色与光泽上反映于外,故称心“其华在面”。若心气旺盛,血脉充盈,则面部红润有泽;如心的阳气虚损不足,则可见面色白甚或滞暗;若心血虚少,则可见面色苍白无华;心血瘀阻,则可见面色青紫等。故《素问·五脏生成篇》说:“心之合脉也,其荣色也。”

  心在窍为舌

  心在窍为舌:窍,即孔窍。在窍,即是开窍(下同)。心开窍于舌,是指舌为心之外候,又称“舌为心之苗”。舌的主要功能是主司味觉,表达语言。所以《灵枢·忧恚无言》说:“舌者,音声之机也。”心的经脉上通于舌,故《灵枢·经脉》说:“手少阴之别……循经入心中,系舌本。”舌的功能要靠心的精气之充养才能维持,故《灵枢·脉度》说:“心气通于舌,心和则舌能知五味矣。”心开窍于舌,是古代医家通过长期对生理、病理现象的观察而得出的理论。舌的味觉功能和正确的表达语言,有赖于心主血脉和心主神志的生理功能,如果心的生理功能异常,则可导致味觉的改变和语言表达的障碍。同时,由于舌面无表皮覆盖,血管又极其丰富,因此,从舌质的色泽即可以直接察知气血的运行情况,并判断心主血脉的生理功能。一般来说,心的功能正常,则舌体红活荣润,柔软灵活,味觉灵敏,语言流利。若心有病变,则可以从舌上反映出来。舌不但为心之苗,且与其他脏腑的关系亦十分密切,因此,通过望舌亦可有助于对其他脏腑病变的诊断。故舌诊是中医望诊中的重要内容,为最具有中医特色的诊断方法之一,具有较高的临床实用价值。


  • 上一个医药考试:

  • 下一个医药考试:
  • 相关文章
    中医执业助理医师考试辅导 中医望诊和
    中医执业助理医师考试辅导 经行粉刺风
    中医执业助理医师考试辅导 经行肿胀脾
    中医执业助理医师考试辅导 经行风疹块
    中医执业助理医师考试妇科辅导 经行粉
    中医助理医师考试辅导 中医内科方剂速
    中医助理医师考试辅导 中医内科方剂速
    中医助理医师考试辅导 胸痹 不寐 癫狂
    中医助理医师考试辅导 痫证 胃痛 呕吐
    中医助理医师考试辅导 腹痛 泄泻
    中医助理医师考试辅导 痢疾 便秘 胁痛
    中医助理医师考试辅导 鼓胀 头痛 眩晕
    中医助理医师考试辅导 中风 水肿 淋证
    Copyright © 2006-2012 绿色健康网(www.gio.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声明:网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