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绿色健康网 >> 医药考试 >>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辅导 >> 正文  

中医基础理论 十二皮部

  基本概念

  皮部,是指体表的皮肤按经络循行分布部位的分区。故《素问·皮部论》说:“皮有分部”:“皮者,脉之部也。”“欲知皮部,以经脉为纪。”由于正经有十二条,所以体表皮肤亦相应地划分为十二个部分,称之为“十二皮部”。可以说,皮部是十二经脉在体表的分布范围。同时,皮部不仅是经脉的分区,也是别络的分区,它同别络,特别是浮络更有密切的关系。故《素问·皮部论》又说:“凡十二经络脉者,皮之部也。”因此,十二皮部就是十二经脉及其所属络脉在皮表的分区,也是十二经脉之气的散布所在。

  基本特点

  皮部作为十二经脉的体表分区,与经脉和络脉的不同之处在于:经脉呈线状分布;络脉呈网状分布;而皮部则着重于面的划分。其分布之范围大致上属于该经络循行的部位,且比经络更为广泛。

  基本功能

  1.抗御外邪,保卫机体:皮部分布于人体的浅表部位,故能最先广泛地接触到病邪,当外邪侵犯时,则皮部与布散于皮部的卫气就能发挥其抗御病邪,保卫机体的作用。

  2.反映内在脏腑、经络之病变:由于十二皮部分属于十二经脉,而十二经脉又“内属于府藏”,所以,脏腑、经络的病变亦能在相应的皮部分区反映出来,故在临床上观察不同部位皮肤的色泽和形态变化,即可以诊断某些脏腑、经络的病变。

  3.确定治疗原则和方法,达到治疗效应:如外感疾病多为六淫邪气侵犯肌表,表邪不解则由表入里,同样里证也可出表。根据皮部理论,邪在表当发汗,以防病邪沿经络传变入里,发展成里证。若邪已入里,则亦可由里达表,使其透过皮部而解。临床上常见的某些皮肤疾患如疹、斑等的“外病内治”,即是皮部理论在临床上的应用。

  又如针刺治疗,《灵枢·官针》篇亦载有浅刺皮部的“分刺”、“毛刺”等法,现代广泛应用的“皮肤针”、“皮内针”、“滚刺筒”等,亦是取法于古代的“分刺”、“毛刺”发展而成。

  此外,根据皮肤通过渗透直接亦能吸收药物的道理,结合经络穴位所形成的敷贴、药浴、温灸、热熨等疗法,亦是通过皮部而与病变发生相应治疗作用的,这些疗法主要是通过对浅表皮部的刺激和渗透作用,从而达到温通气血、疏通经络、振奋气机,增强机体抗病能力,治愈疾病的目的。

  目前临床上所使用的针刺麻醉方法,发现按手术切口部位的皮部循经取穴,则镇痛作用较好。据有关资料报道,在人体的躯干部位,运用各种测痛方法,测定其针刺前后的痛阈变化,发现针麻所选用的数十个穴位,对有关部位的皮肤可产生痛阈提高的特异性,这不仅说明皮部理论对针刺麻醉选穴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同时也证明十二皮部的理论是有物质基础的。


  • 上一个医药考试:

  • 下一个医药考试:
  • 相关文章
    中医执业助理医师考试辅导 中医望诊和
    中医执业助理医师考试辅导 经行粉刺风
    中医执业助理医师考试辅导 经行肿胀脾
    中医执业助理医师考试辅导 经行风疹块
    中医执业助理医师考试妇科辅导 经行粉
    中医助理医师考试辅导 中医内科方剂速
    中医助理医师考试辅导 中医内科方剂速
    中医助理医师考试辅导 胸痹 不寐 癫狂
    中医助理医师考试辅导 痫证 胃痛 呕吐
    中医助理医师考试辅导 腹痛 泄泻
    中医助理医师考试辅导 痢疾 便秘 胁痛
    中医助理医师考试辅导 鼓胀 头痛 眩晕
    中医助理医师考试辅导 中风 水肿 淋证
    Copyright © 2006-2012 绿色健康网(www.gio.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声明:网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