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绿色健康网 >> 医药考试 >>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辅导 >> 正文  

中医基础理论 六淫 寒

  (1)寒的概念:寒为冬季的主气。凡在气温较低的冬季,或由于气温骤降,人体不注意防寒保暖,则常易感受寒邪。此外,淋雨涉水,或汗出当风,也常为感受寒邪之重要原因。寒病有外寒与内寒之分。外寒、内寒虽有区别,但两者又相互联系,相互影响。阳虚内寒之体,容易感受外寒;而外来寒邪侵袭机体,积久不散,则又能损伤人体阳气,导致内寒病证之产生。

  (2)寒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寒邪的表现,也是将自然界寒冷、冰冻、凝结的现象,来比拟人体感受寒邪所出现的一系列病理反应和证候。所以,中医病因学认为寒为阴邪,收引而凝滞,易伤阳气。其致病有以下性质和临床致病特点。

  ① 寒为阴邪,易伤阳气。

  ② 寒性凝滞。

  ③ 寒性收引。

  (3)外感寒邪传变及常见病证

  外感寒邪发病,首先伤及浅表肌腠,亦可直中于里,伤及脏腑,亦有表里同病者。因此,外寒侵袭人体之途径与风邪相仿(且多相兼),即由肌表、口鼻而入,伤及肺系及肺。

  寒邪伤于肌表,称为“伤寒”,可出现一系列寒邪外束与卫气相搏,腠理闭塞,阳气不得正常宣泄,以致营卫失和,肺气失宣,临床可见恶寒、发热、无汗等症。由于寒性收引凝滞,且常滞留于经络、筋肉、关节之间,导致络脉挛缩,气血流通不畅,不通则痛,从而易于发生头痛、身痛,或肢节痠痛等症。

  寒邪由表传里,易于从阳而化热,而发生病理性质的转化,故为多种发热病证的原因之一。临床可见身热、恶热、口渴引饮,或潮热谵语、便秘不通、腹胀满、舌苔黄厚、脉洪大或沉实等症。若外感寒邪较重,或素体阳虚,则寒邪即可直中于里,伤及脾肾,出现一派寒象深重的症状,如恶寒、战栗、四肢厥冷、腹部冷痛、肠鸣、腹泻等症。

  寒邪侵袭人体,每多与风邪或湿邪相兼为患,而成风寒或寒湿等病证。故临床上外感寒邪所常见的病证,有伤寒、中寒、风寒、寒痹等。所谓寒痹,乃由风寒湿邪兼杂而侵袭人体,留着于关节筋膜所致。由于以寒邪为主,阻痹于经络血脉,常产生疼痛,故又称为痛痹。


  • 上一个医药考试:

  • 下一个医药考试:
  • 相关文章
    中医执业助理医师考试辅导 中医望诊和
    中医执业助理医师考试辅导 经行粉刺风
    中医执业助理医师考试辅导 经行肿胀脾
    中医执业助理医师考试辅导 经行风疹块
    中医执业助理医师考试妇科辅导 经行粉
    中医助理医师考试辅导 中医内科方剂速
    中医助理医师考试辅导 中医内科方剂速
    中医助理医师考试辅导 胸痹 不寐 癫狂
    中医助理医师考试辅导 痫证 胃痛 呕吐
    中医助理医师考试辅导 腹痛 泄泻
    中医助理医师考试辅导 痢疾 便秘 胁痛
    中医助理医师考试辅导 鼓胀 头痛 眩晕
    中医助理医师考试辅导 中风 水肿 淋证
    Copyright © 2006-2012 绿色健康网(www.gio.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声明:网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