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暗失语、心悸:滋阴补肾利窍-地黄饮子 3)口眼涡斜:祛风、除痰、通络-牵正散
二十四、水肿
1.风水相搏证:疏风清热,宣肺行水。-越婢加术汤加减。
2.湿毒浸淫证:宣肺解毒,利湿消肿。-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合五味消毒饮加减。
3.水湿浸渍证:健脾化湿,通阳利水。-五皮饮合胃苓汤加减。
4.湿热壅盛证:分利湿热。-疏凿饮子加减。
5.脾阳虚衰证:健脾温阳利水。-实脾饮加减。
6.肾阳衰微证:温肾助阳,化气行水。-济生肾气丸合真武汤加减。
7.瘀水互结证:活血祛瘀,化气行水。-桃红四物汤合五苓散加减。
二十五、淋证
1.热淋:清热利湿通淋。-八正散加减。
2.石淋:清热利湿,排石通淋。-石苇散加减。
3.血淋:清热通淋,凉血止血。-小蓟饮子加减。
4.气淋:理气疏导,通淋利尿。-沉香散加减。
5.膏淋:清热利湿,分清泄浊。-程氏萆薢分清饮加减。
6.劳淋:补脾益肾。-无比山药丸加减。
虚证:补虚固涩-膏淋汤癃闭
1)膀胱湿热:清热利湿、通利小便-八正散
2)肺热壅盛:清肺热、利水道-清肺饮
3)肝郁气滞:疏调气机、通利小便-沉香散
4)尿路阻塞:行瘀散结、通利水道-代抵挡丸
5)中气不足:升清降浊、化气利尿-补中益气汤合春泽汤
6)肾阳衰惫:温补肾阳、化气利尿-济生肾气丸
二十六、郁证
1.肝气郁结证:疏肝解郁,理气畅中。-柴胡疏肝散加减。
2.气郁化火证:疏肝解郁,清肝泻火。-丹栀逍遥散加减。
3.痰气郁结证:行气开郁,化痰散结。-半夏厚朴汤加减。
4.心神失养证:甘润缓急,养心安神。-甘麦大枣汤加减。
5.心脾两虚证:健脾养心,补益气血。-归脾汤加减。
6.心肾阴虚证:滋养心肾。-天王补心丹合六味地黄丸加减。
二十七、血证
(一)咳血
1.燥热伤肺证:清热润肺,宁络止血。-桑杏汤加减。
2.肝火犯肺证:清肝泻火,凉血止血。-泻白散合黛蛤散加减。
3.阴虚肺热证:滋阴润肺,宁络止血。-百合固金汤加减。
(二)吐血
1.胃热壅盛证:清胃泻火,化瘀止血。-泻心汤合十灰散加减。
2.肝火犯胃证:泻肝清胃,凉血止血。-龙胆泻肝汤加减。
3.气虚血溢证:健脾益气摄血。-归脾汤加减。
(三)便血
1.肠道湿热证:清化湿热,凉血止血-地榆散合槐角丸加减。
2.气虚不摄证:益气摄血。-归脾汤加减。
3.脾胃虚寒证:健脾温中,养血止血。-黄土汤加减。
(四)尿血1.下焦热盛证:清热泻火,凉血止血。-小蓟饮子加减。
2.肾虚火旺证:滋阴降火,凉血止血。-知柏地黄丸加减。
3.脾不统血证:补中健脾,益气摄血-归脾汤加减。
4.肾气不固证:补益肾气,固摄止血。-无比山药丸加减。
(五)紫斑(衄血)
1.血热妄行证::清热解毒,凉血止血。-十灰散加减
2.阴虚火旺证:滋阴降火,宁络止血。-茜根散加减
3.气不摄血证:补气摄血。-归脾汤加减。
二十八、消渴
(一)上消肺热津伤证:清热润肺,生津止渴。-消渴方加减。
(二)中消
1.胃热炽盛证:清胃泻火,养阴增液。-玉女煎加减。
2.气阴亏虚证:益气健脾,生津止渴。-七味白术散加减。
(三)下消
1.肾阴亏虚证:滋阴固肾。-六味地黄丸加减。
2.阴阳两虚证:滋阴温阳,补肾固涩。-金匮肾气丸加减。
二十九、内伤发热
1.阴虚发热:滋阴清热。-清骨散加减。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