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绿色健康网 >> 医药考试 >>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辅导 >> 正文  

中医的主要治则

  为了使您更好的了解中医执业医师考试的相关重点内容,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了相关资料供大家参考学习:

  (一)正治与反治

  指所用药物性质的寒热、补泻效用与疾病本质和现象之间的逆从关系而言。故说“逆者正治,从者反治”。

  1.正治

  指采用与其疾病证候性质相反的方药进行治疗的原则。又称“逆治”。包括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等原则。

  2.反治

  指顺从病证的外在假象而治的原则。又称“从治”。但究其实质,仍是在治病求本原则指导下针对疾病本质而进行的治疗。主要包括如下四种:

  (1)热因热用:即以热治热,是指用热性药物来治疗具有假热征象的病证。适用于阴盛格阳的真寒假热证。

  (2)寒因寒用:即以寒治寒,是指用寒性药物来治疗具有假寒征象的病证。适用于阳盛格阴的真热假寒证。

  (3)塞因塞用:即以补开塞,指用补益方药来治疗具有闭塞不通症状的病证。适用于体质虚弱,脏腑精气功能减退而出现闭塞症状的真虚假实证。如血虚的经闭、肾阳虚的尿少癃闭、脾虚的纳呆和脘腹胀满病证、年老或久病精血津液不足的便秘等,均应以补益药进行治疗。

  (4)通因通用:即以通治通,指用通利之方药治疗具有实性通泄症状的病证。适用于因实邪内阻出现通泄症状的真实假虚证。如食积所致的腹痛,泻下不畅,热结旁流;瘀血所致的崩漏;膀胱湿热所致的尿频、尿急、尿痛等病证。其治疗可分别采用消导泻下、清热泻下、活血祛瘀,以及清利膀胱湿热等方法,即属“通因通用”之运用。

  (二)治标与治本

  1.“本”和“标”的概念

  本和标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有多种含义,主要是用以说明病变过程中各种矛盾的主次关系。如从邪正双方来说,则正气是本,邪气是标;从病因与症状来说,则病因是本,症状是标;从疾病先后来说,则旧疾、原发病是本,新病、继发病是标。

  2.缓则治本

  指在病情缓和、病势迁延、暂无急重病状情况下,即应着眼于疾病本质的治疗。

  3.急则治标

  指标病急重,甚则影响本病的治疗,则当先治,故急治其标病。如病因明确的剧痛,应先止痛;如肝病基础上的臌胀腹水,则肝血瘀阻为本,腹水为标,则当先治标病腹水;又如大出血而危及生命,不论何种原因所形成,均应紧急止血以治标,待血止再缓治其本。

  4.标本兼治

  指标病本病并重,或标本均不太急时,则当标本兼顾,予以治疗。

  (三)扶正与祛邪

  1.扶正与祛邪的概念

  扶正,即扶助正气,增强体质,提高机体的抗邪及康复能力。扶正多用补虚方法,适用于各种虚证。

  祛邪,即祛除病邪,使邪去而正安。祛邪多用泻实的方法,适用于各种实证。

  2.扶正祛邪的运用

  单纯扶正:适用于以正气虚为主要矛盾,而邪气亦不盛的虚性病证或真虚假实证。

  单纯祛邪:适用于以邪实为主要矛盾,而正气未衰的实性病证或真实假虚证。

  扶正与祛邪兼用:适用于正虚邪实虚实夹杂病证。但在具体应用时,亦应分清是以正虚为主,还是以邪实为主,以便确定其治法是扶正为主而兼顾祛邪,还是祛邪为主而兼顾扶正。

  先祛邪后扶正:适用于虽然邪盛而正虚不甚,尚耐攻伐的病证,或邪盛为主,两者同时兼顾,则扶正反会助邪的病证,均应先祛邪而后扶正。

  先扶正后祛邪:即先补后攻,适用于正虚邪实,以正虚为主的病证。因正气过于虚弱,若同时兼以攻邪,则更伤正气,故应先扶正而后祛邪。

  (四)调整阴阳

  1.损其偏盛

  即损其有余。主要适用于阴阳偏盛,即阴或阳一方过盛而有余的病证。如阳热亢盛的实热证,则应“治热以寒”,即用“热者寒之”法则。

  2.补其偏衰

  即补其不足。主要适用于阴阳偏衰,即阴或阳一方虚损不足的病证。如阴虚不能制阳,常表现为阴虚阳亢的虚热证,则应滋阴以制阳。但最终导致的是肾阴亏虚,故应“壮水之主,以制阳光”。如阳虚不能制阴而致

[1] [2] 下一页


  • 上一个医药考试:

  • 下一个医药考试:
  • 相关文章
    中医执业助理医师考试辅导 中医望诊和
    中医执业助理医师考试辅导 经行粉刺风
    中医执业助理医师考试辅导 经行肿胀脾
    中医执业助理医师考试辅导 经行风疹块
    中医执业助理医师考试妇科辅导 经行粉
    中医助理医师考试辅导 中医内科方剂速
    中医助理医师考试辅导 中医内科方剂速
    中医助理医师考试辅导 胸痹 不寐 癫狂
    中医助理医师考试辅导 痫证 胃痛 呕吐
    中医助理医师考试辅导 腹痛 泄泻
    中医助理医师考试辅导 痢疾 便秘 胁痛
    中医助理医师考试辅导 鼓胀 头痛 眩晕
    中医助理医师考试辅导 中风 水肿 淋证
    Copyright © 2006-2012 绿色健康网(www.gio.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声明:网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