者,多属肾阳虚。因肾精久耗,阴虚火旺,虚火灼阴,机体失养所致。眼眶周围发黑者,多属肾虚水饮或寒湿带下。面色黧黑,肌肤甲错者,多由血瘀日久所致。 12.脱发:片状脱发,显露圆形或椭圆形光亮头皮,称为斑秃,多为血虚受风所致。青壮年头发稀疏易落,有眩晕、健忘、腰膝酸软者,为肾虚;有头皮发痒、多屑、多脂者,为血热化燥所致。
13.“五轮学说”:即瞳仁属肾,称为水轮;黑睛属肝,称为风轮;两眦血络属心,称为血轮;白睛属肺,称为气轮;眼睑属脾,称为肉轮。
14.目态
①瞳孔缩小:可见于川乌、草乌、毒蕈、有机磷农药中毒,以及某些西药导致的药物性瞳孔缩小等。
②瞳孔散大:常见于绿风内障、青风内障等五风内障、青盲等病人,亦见于杏仁中毒以及某些西药导致的药物性瞳孔散大等。危急症病人,瞳孔完全散大,为脏腑功能衰竭、心神散乱、濒临死亡的重要体征。
③目睛凝视:又称目睛微定。指病人两眼固定,不能转动。固定前视者,称瞪目直视;固定上视者,称戴眼反折;固定侧视者,称横目斜视。多属肝风内动之证,常有神昏、抽搐等表现,属病重;或见于脏腑精气耗竭,或痰热内闭证;瞪目直视还见于瘿气。
15.口之动态:
口张——口开而不闭,属虚证。若状如鱼口,张口气直,但出不入,则为肺气将绝,属病危。
口噤——口闭而难开,牙关紧急,属实证。多因筋脉拘急所致。可见于中风、痫病、惊风、破伤风、马钱子中毒等。
口撮——上下口唇紧聚,为邪正交争所致,可见于新生儿脐风;若兼见角弓反张者,多为破伤风病人。
口㖞——口角向一侧㖞斜,可见于口僻,属风邪中络;或见于中风,为风痰阻络。
16. 牙齿色泽:若牙齿干燥,为胃阴已伤;牙齿光燥如石,为阳明热甚,津液大伤;牙齿燥如枯骨,多为肾阴枯竭、精不上荣所致,可见于温热病的晚期,属病重。
17. 望痰
痰白清稀者,多属寒痰,上犯于肺所致。痰黄稠有块者,多属块痰。痰少而黏,难于咯出者,多属燥痰。所致痰白滑量多,易于咯出者,多属湿痰。致痰中带血,色鲜红者,称为咯血。常见于肺痨、肺癌等病人。咯吐脓血痰,气腥臭者,为肺痈。是热毒蕴肺,化腐成脓所致。
18. 望呕吐物
呕吐物清稀无酸臭味,或呕吐清水痰涎,多因胃阳不足,或寒邪犯胃,胃失和降所致。呕吐物秽浊有酸臭味,多因邪热犯胃,胃失和降。吐不消化、味酸腐的食物,多属伤食,胃气上逆。呕吐黄绿苦水,多属肝胆郁热或湿热。吐血色暗红或紫暗有块,夹有食物残渣者,属胃有积热,或肝火犯胃,或胃腑血瘀所致。
19. 望小儿指纹
①红紫辨寒热 指纹偏红:属外感表证、寒证。指纹紫红:属里热证。指纹青色:主疼痛、惊风。指纹淡白:属脾虚、疳积。指纹紫黑:为血络郁闭,病属重危。
②淡滞定虚实 指纹浅淡而纤细者,多属虚证。因气血不足,脉络不充所致。指纹浓滞而增粗者,多属实证。因邪正相争,气血壅滞所致。
20. 绛舌
主里热亢盛、阴虚火旺。绛舌多由红舌进一步发展而成。舌绛有苔,多属温热病热入营血,或脏腑内热炽盛。绛色愈深,热邪愈甚。舌绛少苔或无苔,或有裂纹,多属久病阴虚火旺,或热病后期阴液耗损。
21. 点刺舌
主脏腑热极,或为血分热盛。舌红而生芒刺,多为气分热盛;点刺色鲜红,多为血热内盛,或阴虚火旺;点刺色绛紫,为热入营血而气血壅滞。舌尖生点刺,多为心火亢盛;舌边有点刺,多属肝胆火盛;舌中生点刺,多为胃肠热盛。
22. 齿痕舌
主脾虚、水湿内盛证。舌淡胖大而润,舌边有齿痕者,多属寒湿壅盛,或阳虚水湿内停;舌质淡红而舌边有齿痕者,多为脾虚或气虚;舌红而肿胀满口,舌有齿痕者,为内有湿热痰浊壅滞。
23. 强硬舌
多见于热入心包,或为高热伤津,或为风痰阻络。舌强硬而色红绛少津者,多因邪热炽盛,热入心包。舌体强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