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绿色健康网 >> 医药考试 >> 中医助理医师考试辅导 >> 正文  

五轮

的角膜新生血管。

  3.角膜或虹膜新生血管粗大者,多火郁于肝,或气滞血瘀;细小者多肝阴不足。

  4.前房积脓,为肝脾实热。

  5.瞳孔紧小,多血分有热、或肾热。

  6.睫状压痛明显,多肝热重。

  7.角膜葡萄肿或眼球突出,多肝火旺或肝气盛。

  五、水轮:即瞳孔,属肾。因肾属水,故称水轮。

  (一)正常现象:肾阴盛阳充沛则瞳孔色黑有神,目光炯炯。

  (二)病理现象:凡外眼正常而自觉视物模糊,眼前黑花飞舞等,皆归入曈神疾患(即内障)的范围。包括现代医学的所有玻璃体病、眼底病、视神经病,多以肝肾不足为根本,但发病开始可以出现各种不同的脏腑气血失调的症状。

  八纲辩证

  八纲为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个辩证纲领,是用来提示病因、病位深浅、疾病的性质和制订治疗大法的纲,它是一切辩证的基础与概括,普遍应用于内外眼诸病。

  一、虚实:是区别外来病邪与人体正气(抗病能力)之间盛衰的同两个纲领。

  (一)实证:为病邪亢盛、正气尚足、正邪斗争激烈而反映出来的症状属实证,多见于外眼病、急性病,主要特点是发病急、反应强,如眼部或红赤、或刺痛、或肿硬、突然泪多或视力下降、或口渴便秘等,主要矛盾在病邪,治疗以祛邪为主,可通过其他辩证,分别选用解表、清里、泻下等治法。

  (二)虚症:凡正气不足、脏腑功能衰竭按所表现出来的症状属虚证,多见于内眼病,慢性病及一些功能性疾病,主要特点是发病缓慢、如睁眼无力、不耐久视,或头昏眼花,食少、气短、精神萎靡不振等,治疗以扶正为主。

  二、表里:是区别疾病部位的两个纲领。

  (一)表证:凡外感六淫之邪侵犯眼的浅表组织而引起的症状属表证,见于外眼眼症的早期,如流泪、眼痛涩镇,水样充血等,治疗用解表法。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二)里证:可有两种情况

  1.里热(实)证:外感热邪由浅入深,传变及腑而出现口渴欲饮、大便干结、舌红苔黄等腑热证候者,即为表证转为里(热)证的标志,此时眼部病变也有由浅层扩展到深层,有较严重的红肿痛热症状,常见于外眼炎症的中期或极期,治疗用清里法。

  2.里(虚)证:脏腑本身的病变在眼部反映出来的症状大多属里虚证,如视力逐渐下降,眼或酸或微胀、或隐隐作痛等,多见于外眼安静的内眼病。中医称内障。因主要矛盾在脏腑,故须进一步进行脏腑辩证。

  三、寒热:是区别疾病性质的两个纲领。

  (一)寒证:有表寒里寒之别。

  1.表寒证:寒邪侵犯眼的浅表组织而出现的症状为表寒证,外眼病中,寒邪常与风邪同时犯眼,如同头痛、涕泪交流,眼痛或有异物感,舌苔水滑等为风寒会很快化热而出现风热表证。

  2.里寒证:为脏腑功能减退的征候,如冷泪常流,口淡不渴、常泛青水、食欲不振、大便稀溏、舌淡苔白等。

  (二)热证:有表热与里热之分。

  1.表热证:中了热邪(包括燥邪、暑邪)所出现的浅表组织的病理反应,如眼部充血、沙涩羞明、眼分泌物增加,舌苔薄白或黄等症状者为表热,治疗用辛凉解表,寒邪未全化热,眼痛泪多者,可夹用辛温解表药。

  2.里热证:为脏腑功能亢进的表现,多见于外邪引动内热或表热传里的眼病。

  表热与里热的主要区别,在于里热证眼部表现病势较重,以红肿为主,且有其他邻近组织的反应与脏腑证候;表热证往往夹风,故以痛、泪为主,充血较轻。

  四、阴阳:阴阳为八纲中的总纲,表里、寒热、虚实可用阴阳再概括,把一切疾病分为两大类型,一为阴证,一为阳证。

  (一)阳证:凡表证、热症、虚证皆属阳证。

  阳虚证:为脏腑阳气不足、功能衰退所反映的症候群,如口淡、畏寒、肢冷、乏力、便溏、不耐久视等。

  (二)阴证:凡里证、寒证、虚证皆属阴证。

  阴虚证:为脏腑阴分不足所反映的一系列症状,如头晕、口干、便结,手足心热,久视眼胀,舌红无苔或少苔等。治法与辩证是紧密联系的,人受到地理环境,自然气候、生活起居等因素的影响,各人体质有差异、对药物的反应不同,常在一个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客观证候、辩证内容不断变化,疾病的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亦可互相转化,故在治疗上亦需根据变化着的辩证原则采取相应的措施。因此中医在辩证施治中,有“异病同志,同病异治”的特点,、两个不同的疾病,只要在某一阶段二者证候相同,辩证得出的结论一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 上一个医药考试:

  • 下一个医药考试:
  • 相关文章
    中西医结合医师 中医诊断学 辅导精华 
    Copyright © 2006-2012 绿色健康网(www.gio.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声明:网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