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绿色健康网 >> 医药考试 >> 中西医执业医师考试辅导 >> 正文  

脑血栓形成CT表现 中西医结合内科学

  CT表现:

  (1)急性期:一般把发病后头5天作为急性期。病变区水份增加在CT图像上造成两种效应,一是病变区密度减低,皮质和髓质缺乏密度差异,早期这种密度减低一般不显著,多呈楔形,与受累动脉的供血范围一致,边界模糊;另一是由于水份增加使病变区体积变大而造成的占位效应或肿块效应,轻的表现为病变区脑组织肿胀,脑沟、脑油消失,重的表现为中线结构向对侧移位,即医学教育 网原创所谓脑内疝,占位效应的程度与脑梗塞面积有关,面积越大,占位效应越显著。上述两种效应一般在发病后第3~5天达到极点。 需要指出的是,早期的脑梗塞出现CT上的变化最早需要3~6小时,晚的要等到24小时或者更长时间之后才出现典型表现。如果临床上有典型的脑梗塞症状而CT表现阴性时,应该在短期内复查CT,以免漏诊。

  (2)亚急性期:指发病后第6~21天,水肿明显吸收,占位效应减弱或消失。多数情况下也是低密度,边界较急性期清楚;但有少数病人表现等密度病变,不易发现,即所谓“雾”状效应,原因是病变区内一些密度高低不同的成分混合在一起的平均效应(水、类脂质、空腔医学教育 网原创等低密度物质混合血液、钙化、铁质等高密度成分)。此时作增强扫描,非常有助于诊断。注射造影剂以后,典型的脑梗塞表现为脑回样增强,梗塞区大脑皮质的脑回和基底神经节的神经核团增强。

  (3)慢性期:21天以后,缺血坏死的脑组织被吞噬细胞清除,遗留含脑脊液的空腔,合并胶质增生,病变区仍为低密度,与脑脊液相似,边界清楚,但体积缩小,表现为患侧脑室扩大,蛛网膜下腔包括脑裂、沟、池增深增宽,皮质萎缩。

  (4)腔隙性脑梗塞:多数位于基底节或大脑半球深部脑白质,病灶大小在1.5cm以下。一般没有脑室系统受压移位等占位效应。

  (5)出血性梗塞:CT表现的特点是低密度梗塞医学教育 网原创的背景上有散在、不均匀的高密度出血区。与血肿不同,其密度不如血肿高,亦不如血肿均匀一致。CT脑部检查应呈低密度影。

 


  • 上一个医药考试:

  • 下一个医药考试:
  • 相关文章
    公卫执业助理医师考试辅导 心脑血管疾
    灾害防病知识要点  心脑血管疾病
    临床执业医师辅导 血栓形成的条件和机
    临床执业医师辅导 血栓的分型
    临床执业医师辅导 血栓对机体的影响
    肺血栓栓塞症的临床表现和治疗
    公卫助理医师辅导 防病心脑血管疾病
    血栓性静脉炎发病机制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分期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辅助检查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预防与治疗
    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非手术疗法
    急性脑血管病西医病因
    Copyright © 2006-2012 绿色健康网(www.gio.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声明:网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