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绿色健康网 >> 医药考试 >> 中西医执业医师考试辅导 >> 正文  

固涩药归纳 中西医结合 中药学

、煨诃子。

  药用部分:成熟果实。

  性味:苦、酸、涩、平。

  归经:肺、大肠经。

  功能:涩肠止泻、敛肺利咽。

  主治与应用:

  1.本品煨用能敛涩大肠、制止腹泻、久痢不止、滑泄不固之证。对于痢疾腹痛而偏热者,与黄连、木香、甘草同用;对于久泻久痢而偏寒者,配干姜、肉豆寇同用。如因泻痢日久,气阴两伤时,须配益气健脾养阴的药物如党参、白术、山药等同用,如真人养脏肠。

  2.能敛肺利咽,适用于肺虚喘咳,或久嗽失音等证。治肺虚喘咳可与党参、麦冬、五味子等配伍。治痰火壅肺,久嗽失音与瓜萎皮,川贝母、桔梗等同用。

  用量:3-9克。

  参考资料:

  有一定抗菌作用及强大的收敛作用。

  (四) 芡实《本经》

  为睡莲科一年生水生草本植物芡实的种仁,主产于湖南、江苏、安徽、山东等地。入药去皮取仁。晒干备用。

  处方用名:芡实、南芡实、北芡实。

  药用部分:种仁。

  性味:甘、涩、平。

  归经:脾、肾经。

  功能:健脾止泻、固肾涩精、止带。主治与应用:

  1.本品能健脾止泻,可用于脾虚久泻不止证,常与益气健脾的党参、白术、茯苓等同用。

  2.有固肾涩精作用。适用于肾气虚。精关不固所致的遗精,早泄,以及小便频数之证,常与菟丝子、桑螵蛸、金樱子等同用。

  3.能收敛止带,可用于湿热带下或脾肾虚弱的带下。若治湿热带下,白带色黄者,常配白果、山药、黄柏等同用。脾虚有湿,则多与白术、党参、金樱子、泽泻等配用。

  用量:9-15克。

  参考资料:

  含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钙、磷、铁、核黄素、抗坏血酸。

  (五) 山茱萸《本经》

  为山茱萸科落叶小乔木同茱萸除去果核的果肉。产于浙江及安徽、河南、四川、陕西等地。入药生用,或蒸熟用,或加酒拌蒸。

  别名:山萸肉、萸肉、枣皮。

  处方用名:山芋肉、净医学教育 网原创萸肉、枣皮。

  药用部分:果肉。

  性味:酸、涩、甘、温。

  归经:肝、肾经。

  功能:补益肝肾、敛汗固脱。

  主治与应用:

  1.补益肝肾,用于肝肾亏虚,精关不固引起的遗精,盗汗、尿频、腰痛、眩晕、崩漏及内风萌动等证,如六味地黄丸。

  2.敛汗固脱,用于大汗亡阳,阴虚阳浮,或阴阳俱虚等引起的暴脱证。因药力较缓,重证宜用较大量,并与人参、附子、龙骨、牡蛎等同用。

  用量:6-12克。亦可重用至30克。

  参考资料:有利尿和降压作用。体外试验能杀灭小白鼠腹水癌细胞。对于因化学疗法及放射线疗法引起的白血球下降,有使其升高的作用,抗菌试验对痢疾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某及些皮肤真菌有抑制作用。

  (六) 桑螵蛸《本经》

  为螳螂科昆虫螳螂的卵鞘。我国南方育蚕区较多。俗名螳螂窠。入药蒸,或入沸水浸泡后晒干,多采用或麸炒用。

  别名:刀螂子、老鸹脓、螳螂子。

  处方用名:桑螵蛸。

  药用部分:卵鞘。

  性味:甘、咸、涩平。

  归经:肝、肾经。

  功能;补肾助阳、固精缩尿。

  主治与应用:

  1.本品能补肾固精及缩尿,主要用于肾气不固所致的遗尿,小便频数及遗精早泄等证,尤常用于小儿遗尿,常配益智仁、菟丝子、黄芪等同用。

  2.有补肾助阳作用,常配枸杞子,巴戟天、仙茅、仙灵脾等治疗肾虚阳痿之证。

  用量: 3-9克。

  使用注意:本品助阳固涩,故阴虚多火,膀胱有热而小便频数者忌服。

  (七) 麻黄根《别录》

  为麻黄科多年生草本状小灌木麻黄,木贼麻黄的根。

  处方用名:麻黄根。

  药用部分:根。

  性味:甘、平。

  归经:肺经。

  功能;止汗。

  主治与应用:

  本品专用于止汗,阴虚盗汗均可应用,如牡蛎散;治阴虚盗汗,常配五味子,柏子仁,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 上一个医药考试:

  • 下一个医药考试:
  • 相关文章
    收涩药配伍方法
    中西结合医师辅导 理气药归纳
    固涩剂应用注意事项
    固涩剂适用范围
    驱虫药归纳  中西医结合 中药学 
    固涩方整理  中西医结合 方剂学 
    理气药归纳  中西医结合 中药学 
    消导药归纳  中西医结合 中药学 
    止咳化痰平喘药归纳  中西医结合 中药
    泻下药归纳  中西医结合 中药学 
    清热药归纳  中西医结合 中药学 
    解表药归纳  中西医结合 中药学 
    固涩剂趣味方歌
    Copyright © 2006-2012 绿色健康网(www.gio.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声明:网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