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绿色健康网 >> 医药考试 >> 中西医执业医师考试辅导 >> 正文  

解表药归纳 中西医结合 中药学

  用量:3-9克。

  注意事项:气虚者不医学教育 网原创宜单用。

  参考资料:

  1.紫苏叶长于解表散寒。苏梗长于理气安胎,常配砂仁、竹茹、半夏、陈皮等治疗妊娠之呕吐、紫苏子长于消痰平喘。

  2.本品主要含挥发油、精氨酸、枯酸、色素等。

  3.药理研究:

  (1)紫苏叶能扩张毛细血管,刺激汗腺分泌而发汗。

  (2)减少支气管分泌物及缓解支气管痉挛而镇咳祛痰。

  (3)促进消化液分泌,增强胃肠蠕动。

  (4)所含紫苏醛有较强防腐作用;紫苏水浸液对葡萄球菌、疾病、大肠杆菌及流感病毒有抑制作用。

  (四)荆芥《本经》

  为唇形科一年生草本植物荆芥之全草及花穗。

  处方用名:荆芥、荆芥穗、炒荆芥、荆芥炭。

  药用部分:茎叶及花穗。

  性味:辛、微温。

  归经:入肺、肝经。

  功能:解表祛风、透疹、炒炭止血。

  主治与应用:

  (1)外感风寒证。症见恶寒发热、无汗、头身疼痛。合羌活、防风等。

  (2)外感风热证。症见发热恶寒、目赤咽痛。合银花、连翘、桑叶、菊花。

  (3)麻疹透发不畅,常配医学教育 网原创防风、蝉蜕。

  (4)荆芥炭有止血作用。配其它止血药可用于多种血症,如便血、崩漏等。

  用量:3-9克。

  注意事项:表虚自汗者慎用。

  参考资料:

  1.荆芥穗芳香气烈,升散力较荆芥之茎叶为强,故发汗透诊以用荆芥穗为好。

  2.本品含多种挥发油,油中主要成分为右旋薄荷酮、消旋薄荷酮及少量右旋柠檬烯。

  3.药理研究:

  (1)解热作用:其煎剂及浸剂均能使汗腺分泌旺盛,皮肤血循环加强,有和缓的解热作用。

  (2)抗菌作用:1:1000浓度能抑制结核杆菌生长。

  (3)荆芥炒炭后能缩短出、凝血时间。

  按语:荆芥、紫苏均能发汗解表。然紫苏散寒力强,善行气宽中,凡感冒兼胸闷气滞者常用;荆芥祛风力强,炒炭能止血,凡外感头痛,透发麻疹及理血方中常用之。

  (五)防风《本经》

  为伞形多年生草本植物防风的根。

  别名:旁风。

  处方用品:防风、青防风、炒防风、防风炭。

  药用部分:根。

  性味:辛、甘、医学教育 网原创微温。

  归经;入膀胱、肝、脾经。

  功能:祛风解表,祛风湿,解痉。

  主治及应用:

  1.外感风寒之头身痛。症见恶寒发热,以寒为重,头身尽痛。常与荆芥相须为用。

  2.风寒湿痹之肢节疼痛。常与羌活、独活相伍为宜。

  3.风毒内陷之破伤风。常与天南星、白附子、蝉蜕、、全蝎同用。

  用量:3-9克。

  注意事项:血虚、阴虚火旺者忌用。

  参考资料:

  1.防风通治一切风邪所致之病证,善行全身,为风病之要药。炒用祛风力弱,却有止泻之功,可用于腹泻;炒炭能温经止血,可用于妇女崩漏。

  2.本品含挥发油、甘露醇、酚性物质、多糖类及有机酸。

  3.排砷解毒作用。

  按语:荆芥、防风均能祛风解表,常相须为用。因二者发汗力缓,故风寒、风热均可用之。

  (六)生姜《别录》

  为多年生草本植物姜之根茎。

  处方用名:生姜、鲜姜、生姜片。

  药用部分:根茎。

  归经:入肺、脾、胃经。

  功能:发汗解表,温中止呕。

  主治与作用:

  1.外感风寒表证。以生姜合红糖煎服;或伍用其它辛温解表药。

  2.胃寒之呕逆。常合半夏同用。若胃热之呕吐常合竹茹、黄连。

  3.尚能健胃助消化,并解半夏、南星、鱼蟹之毒。

  用量:3-9克。

  附:

  生姜汁:辛微温,有化痰止咳之效,用于恶心呕吐、咳嗽痰多等证。

  生姜皮:辛凉,有利尿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 上一个医药考试:

  • 下一个医药考试:
  • 相关文章
    公卫执业助理医师考试 传出神经系统药
    中西结合医师辅导 理气药归纳
    知识点复习 辛温解表麻黄汤
    知识点复习 辛温解表麻黄汤
    中西医结合医师 中药学 辅导精华  解表
    和解表里方整理  中西医结合 方剂学 
    驱虫药归纳  中西医结合 中药学 
    固涩药归纳  中西医结合 中药学 
    五味所代表药物的作用及主治病证
    理气药归纳  中西医结合 中药学 
    消导药归纳  中西医结合 中药学 
    止咳化痰平喘药归纳  中西医结合 中药
    泻下药归纳  中西医结合 中药学 
    Copyright © 2006-2012 绿色健康网(www.gio.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声明:网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