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肾小球肾炎的中西医发病机制
1.中医发病机制
风寒或风热外袭,客于肺卫,肺气郁遏,肺失宣降,上不能宣发水津,下难以通调水道,输于膀胱,以致于风遏水阻,水湿停聚于机体内,水湿溢于肌肤发为水肿;疮疡热毒内侵初伤脾胃,继则伤肾,肾不主水,三焦决渎失司,水泛为肿,热毒伤及血络可出现血尿;湿热下注,损伤下焦血络导致血尿。
总之,急性肾炎的主要病因为外感风邪、湿热、疮毒,导致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其中以肺脾功能失调为主。风、热、毒与水湿互结,通调、运化、开阖失司,水液代谢障碍而为肿;热伤下焦血络而致尿血。
重症水邪泛滥可致邪陷心肝、水凌心肺、水毒内闭之证。若湿热久恋,伤阴耗气,可致阴虚邪恋或气虚邪恋,使病程迁延;病久入络,致脉络阻滞,尚可出现尿血不止、面色晦滞、舌质紫等瘀血之症。
2.西医发病机制
细菌感染多数通过抗原-抗体免疫反应引起肾小球毛细血管炎症病变;而病毒和其他病原体则以直接侵袭肾组织而导致肾炎,在尿中盛能分离到致病原。
溶血性链球菌A的致肾炎菌株侵袭机体后,链球菌抗原或变性的IgG与抗体结合后形成免疫复合物(CIC)。经血循环流经肾,沉着在肾小球基底膜,并激活补体,使肾小球基底膜及其邻近组织产生一系列免疫损伤。若原先固着在肾小球基底膜的抗原与其产生的抗体在抗原存在的部位发生反应,即为原位免疫复合物型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