效。临床上对急症患者辨明病机后,即当效此法用药,一次顿服其量,以期直捣病巢,一举攻克,迅速扭转病情。
但对疑惑之证用竣猛之药时,仲景则提出谨慎的试服法,反对孟浪轻率。在209条中云:“若不大便六七日,恐有燥屎,欲知之法,少与小承气汤,汤入腹中,转矢气者,此有燥屎也,乃可攻之”。对用大承气汤十分谨慎,对肠中是否有燥屎疑惑之时,不是率投大承气汤,而是先用少量除满通便、性稍缓和的小承气汤,待证实燥屎之后,方用大承气汤攻下。如此前后印证,可知仲景既大胆用药,除邪务速;又小心谨慎,随机应变,决不轻率孟浪。
药物不仅有量效关系,而且有时效关系。现代已兴起时辰药理学和时辰治疗学,以期合理选择最佳用药时间,寻求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临床给药时需注意时效关系,药用性质,拟定合理顺序并准时给药,以达到治疗目的。《伤寒论》中用十枣汤是“平旦服”,即清晨空腹时送服,如此药物吸收很少受到食物影响,从而吸收充分并在体内达较高浓度,有利于竣猛逐水的十枣汤充分迅速地发挥作用。仲景在用滋阴泄热,安蛔止痛的乌梅丸时,是“先食饮服十丸,日三服,”亦即要求饭前服用,减少食物干扰,促进吸收。现在临床中使用的中药种类繁多,需讲究服用时间。欲奏效快宜空腹,减少食物干扰,制酸止痛药亦宜饭前服用。对有刺激性的中药宜饭后服,而具安神催眠的药物则当睡前服。
4 合理膳食,促进邪去正复
中医自古有“药食同源”之说。中医认为饮食分五味,皆有五行归属。饮食得宜,则气血生化正常,脏腑机能旺盛;反之则会损伤脏腑机能。如《素问·生气通天论》云:“膏粱之变,足生大丁”“苦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等等。说明饮食对人体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都有较大影响。
张仲景在用药时,十分强调饮食禁忌。服桂枝汤时“服已须臾,啜热粥一升余,以助药力”,“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用乌梅丸时“禁生冷,滑物、臭食等”。大凡病后,患者脾胃运化欠佳,生冷、臭恶等物损伤脾胃,聚湿生痰,自当禁忌。而在用桂枝汤等发汗解肌时啜热稀粥不仅养胃益阴,以增汗源,防止伤正,还可热助药力,发汗祛邪。因此,送服中药时,还应注意患者适宜的饮食,以促进邪去正复。
总之,仲景认为汗吐下剂,中病即止;强弱体质不同,当有服药剂量多少之异;方药功效及所治病证不一,则应灵活、合理安排服药方式、次数和时间等,并配以合理膳食,促进邪去正复。这些提醒我们应当根据不同的病证性质、药物功效及个人的用药剂量,讲究合适的服药方式、次数及时间,密切观察服药后的反应,配以合理饮食,因人制宜、因病制宜,以进一步提高疗效。
上一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