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钝痛
疼痛滞钝,病变多在骨与关节间,如流痰、附骨疽转人慢性阶段者。
5.酸痛
又酸又痛,病变多在关节,如流痰。
6.抽掣痛
除痛时有抽掣外,并伴有放射痛,传导于邻近部位,如乳岩、石瘿、失荣的晚期。
7.啄痛
痛如鸡啄,并伴有节律性疼痛,病变在肌肉,多在阳证疮疡化脓阶段,如手部疔疮、乳痈等。
(四)辨疼痛与肿
1.先肿后痛者,其病浅在肌肤,如颈痈。
2.先痛后肿者,其病深在筋骨,如附骨疽。
3.痛发数处,同时肿胀并起,或先后相继者,为流注。
4.肿势蔓延而痛在一处的,是毒已渐聚;肿势散漫而无处不痛的,是毒邪四散,其势方张。
5.肿块坚硬如石不移,不痛或微痛,日久逐渐肿胀时觉掣痛者,常为岩。
三、辨痒
痒是因风、湿、热、虫之邪客于皮肤肌表,引起皮肉间气血不和;或由于血虚风燥,肤失濡养而成。痒是皮肤病的一个主要自觉症状,疮疡的肿疡、溃疡过程中亦有发生。由于发生痒的原因不一,病变的过程不同,痒的情况也各有差异。
(一)辨痒的成因
1.风胜
走窜无定,遍体作痒,抓破血溢,随破随收,不致化腐,多为干性。如牛皮癣、白疙、瘾疹等。
2.湿胜
浸淫四窜,黄水淋漓,易沿表皮蚀烂,越腐越痒,多为湿性,或有传染性。如急性湿疮、脓疱疮等。
3.热胜
皮肤隐疹,掀红灼热作痒,或只发于暴露部位,或遍布全身,甚则糜烂、滋水淋漓,结痂成片,常不传染。如接触性皮炎。
4.虫淫
浸淫蔓延,黄水频流,状如虫行皮中,其痒尤甚,最易传染。如手足癣、疥疮等。
5.血虚
皮肤变厚、干燥、脱屑、作痒,很少糜烂滋水。如慢性湿疮、白疤、牛皮癣等慢性皮肤病。
(二)辨痒的病变过程
1.肿疡作痒
一般较为少见,如有头疽、疗疮初起,局部肿势平坦,根脚散漫,脓犹未化之时,可有作痒的感觉,这是毒势炽盛,病变有发展的趋势。特别是疫疔,只痒不痛,而病情更为严重。又如乳痈等,经治疗后局部根脚收束,肿痛已减,余块未消之时,也有痒的感觉,这是毒势已衰,气血通畅,病变有消散之趋势。
2.溃疡作痒
如痈疽溃后,肿痛渐消,忽然患部感觉灼热奇痒,常由于脓区不洁,脓液浸渍皮肤,护理不善所致;或因应用汞剂、砒剂、敷贴膏药等引起皮肤过敏所致。如溃疡经治疗后,引流已畅,四周余肿未消之时,或腐肉已脱、新肌新生之际,而皮肉间感觉微微作痒,这是毒邪渐化,气血渐充,助养新肉,将要收口的佳象。
四、辨脓
脓因皮肉之间热胜肉腐蒸酿而成,由气血所化生,是肿疡在不能消散的阶段所出现的主要症状。疮疡的出脓是正气载毒外出,所以疮疡在局部诊断时辨脓的有无至关重要。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如疮疡已成脓,还应该辨脓的部位深浅,以便进行适当的处理。在脓成溃后,必须用望诊来观察脓的形质、色泽,用闻诊来嗅辨脓水的气味变化,以判断体质的盛衰、病情的顺逆。
(一)辨脓的有无
1.有脓
按之灼热痛甚,指端重按一处其痛更甚,肿块已软,指起即复(即应指),脉数者,为脓已成。
2.无脓
按之微热,痛势不甚,肿块仍硬,指起不复(不应指),脉不数者,为脓未成。
(二)辨脓的操作方法
1.按触法
把两手食指的指端轻放于脓肿患部,相隔适当的距离,然后以一手指端稍用力反复按压,另一手指端即有一种波动的感觉,这种波动感称为应指;经多次及左右相互交替试验,若应指明显者为有脓。在检查时注意两手指端应放于相对的位置,并且在上下左右四处互相垂直的方向检查。若脓肿范围较小,则用左手拇、食两指固定于脓肿的两侧,以右手的食指按压脓肿中央,如有应指的为有脓。
2.透光法
医生用左手遮着患指(趾),同时用右手把手电筒放在患指(趾)下面,对准患指(趾)照射,然后注意观察指(趾)部上面,如见深黑色的阴影为有脓。不同部位的脓液积聚,则其阴影可在不同的部位显现,如蛇眼疗、甲根后的脓液积聚,可在指甲根部见到轻度的遮暗;蛇头疗脓液在骨膜部,则沿指骨的行程有增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