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脑临床表现是临床执业医师考试大纲中所包含的内容。医学教育网收集整理了部分相关信息供学员参考。
潜伏期1~7日,平均 2—3日。按病情轻重和临床类型分为轻型、普通型、暴发型、慢性败血症型四种。
普通型流脑最常见,占全部病例的90%以上。临床上可分四期。
(一)前驱期(上呼吸道感染期)
多数病人可无此期表现。可有低热、咽痛、咳嗽及鼻炎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持续1~2日。
(二) 败血症期
起病急、高热寒战,体温39℃~40℃,伴头痛、全身不适及精神萎靡等毒血症症状。特征性表现是皮疹,通常为淤点或淤斑,最早见于眼结膜和口腔黏膜,大小不一,多少不等,分布不均,以肩、肘、臀等易受压处多见。20%~90%病人可有,鲜红→紫红。病情严重者瘀斑迅速扩大,中央可呈紫黑色,坏死或大疱。少数病人脾大。持续1~2日。血培养阳性。
(三)脑膜炎期
此期症状多与败血症期症状同时出现,表现为剧烈头痛、频繁呕吐、烦躁不安,可出现颈项强直、克氏征及布氏征阳性等脑膜刺激征患者可有谵妄、神志障碍及抽搐。病人通常在2~5日进入恢复期。婴幼儿咳嗽、腹泻、惊厥较成人多见,脑膜刺激征常缺如,囟门隆起有助于诊断。
(四) 恢复期
病人体温逐渐下降至正常,皮肤淤点及淤斑消失,症状逐渐好转,神经系统检查正常。约10%病人可出现口唇疱疹。病人一般在1~3周内可痊愈。
暴发型:起病更急,病情变化迅速、严重,病死率高。儿童多见。
(1)暴发休克型
寒战、高热或体温不升,严重中毒症状,感染性休克,皮肤大片淤斑
(2)暴发脑膜脑炎型
主要表现为脑膜及脑实质损伤,高热、头痛、呕吐及意识障碍甚至昏迷、抽搐,严重者发生脑疝。
(3)混合型
先后或同时出现休克和脑膜脑炎症状,病死率更高。
转发分享:
将文章“流脑临床表现”转发至新浪微博、QQ空间、人人网等网让更多网友分享。
|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