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细胞数量的改变是临床执业医师考试大纲中所包含的内容。医学教育网收集整理了部分相关信息供学员参考。
一、中性粒细胞减少与粒细胞缺乏
1.感染:
1)细菌感染:如伤寒、布氏杆菌病、粟粒性结核、严重败血症等。
2)病毒感染:如麻疹、风疹、流感、病毒性肝炎、HIV-I型病毒感染等。
3)原虫感染:如疟疾、黑热病等。
4)立克次体感染:如斑疹伤寒等。
2.血液病: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白血病、恶性组织细胞病、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巨幼细胞贫血等。
3.物理化学因素:
1)电离辐射:如X线、放射性核素等。
2)化学物质:如铅、苯、汞等。
3)药物:如抗菌药物、抗肿瘤药、抗甲状腺药、抗心律失常药、降血糖药等。
4.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等。
5.脾功能亢进
6.恶性肿瘤骨髓转移
7.其他因素:如周期性粒细胞减少症、慢性特发性粒细胞减少症、过敏性休克及遗传因素等。
二、中性粒细胞增多
1.反应性增多:
1)急性感染:细菌、病毒、立克次体、螺旋体、寄生虫等感染均可致中性粒细胞增多。
2)广泛组织损伤或坏死:如创伤、手术、大面积灼伤、血管栓塞等。
3)急性溶血:由于缺氧和红细胞破坏后的分解产物刺激骨髓储存池释放粒细胞。
4)急性失血:刺激骨髓贮存池释放粒细胞。
5)中毒:如铅、汞、砷、苯等中毒,昆虫及蛇咬伤等。
6)某些药物:如肾上腺皮质激素、锂盐、肾上腺素G-CSF、GM-CSF等。
7)恶性肿瘤:如胰腺癌、胃癌、肺癌、肾癌、肝癌等。
8)其他:尿毒症、糖尿病酸中毒、甲状腺功能亢进、类风湿性关节炎、溃疡性结肠炎等。
2.异常性增多:
1)急、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2)骨髓增殖性疾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和骨髓纤维化。
三、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1.变态反应性疾病:如支气管哮喘、药物过敏反应、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花粉症等。
2.寄生虫病:如血吸虫病、肺吸虫、华支睾吸虫、丝虫等感染;组织内寄生虫者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较肠道寄生虫者更为显著。
3.皮肤病:如湿疹、剥落性皮炎、天疱疮等。
4.血液病:如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嗜酸性粒细胞白血病等。
5.某些恶性肿瘤:尤其是肿瘤转移或有坏死灶者。
6.某些传染病:如猩红热等。
7.结缔组织病:如结节性多动脉炎等。
8.高嗜酸性粒细胞综合征9.其他:如脑垂体前叶功能减退、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等。
四、淋巴细胞增多
1.感染:主要是病毒感染,如麻疹、风疹、水痘、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病毒性肝炎等。也可见于百日咳杆菌、结核杆菌、布氏杆菌、梅毒螺旋体等感染。
2.淋巴细胞白血病、淋巴瘤。
3.急性传染病恢复期
4.组织器官移植后的排异反映。
五、红细胞增多
1.相对性增多
血浆容量减少,使红细胞相对增加,见于呕吐、腹泻、大量出汗、大面积烧伤、尿崩症、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甲状腺危象、糖尿病酮酸症中毒等等。
2.绝对性增多
1)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症:见于高原地区居民、严重心肺疾患、斜阳能力低的异常血红蛋白病等,血氧饱和度低,使红细胞生成素代偿性增多所致;肾癌、干细胞癌、子宫肌瘤、卵巢瘤、多囊肾等。促红细胞生成素非代偿性增多,也可引起继发性红细胞增多。
2)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六、血小板增多
1.原发型增多:见于骨髓增殖性疾病(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原发型血小板增多症)
2.反应性增多:见于急、慢性炎症、缺铁性贫血、急性失血、癌症患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