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便秘是儿童期较常见的疾病,发病率为8%。该病好发于婴儿及学龄前儿童,25%的患儿在1岁以内发病,多数发病为2—4岁。每周排便少于2次,便形干燥坚硬如石,排便困难,伴有排便不尽感、肛门与肠堵塞感、排便痛、排便费力等症状。长期便秘对患儿生活、学习能产生不利影响。
小儿便秘常见的原因有:
1、饮食不当,其中饮食结构不合理约占70%,主要为膳食过于精细或很少进食蔬菜水果,婴儿时期的便秘可能与肠道正常菌群尚未建立有关,人工喂养儿由于牛奶含有大量蛋白质,大便易呈碱性且干硬,而其粪便中含大量钙皂,粪便量虽多,但对肠蠕动无刺激作用,故牛奶喂养儿便秘发生率较母乳喂养儿更高。
2、精神因素,主要为痛性排便导致的“忍便”使粪便干结,排便环境的改变,亦有因“问题家庭”造成的心理障碍。
3、肠道本身疾病或发育缺陷及结肠外疾病,如先天性巨结肠、肛门狭窄、先天性甲低,一般便秘较顽固,需治疗原发疾病。
怎么治疗小儿便秘呢?顽固性便秘应找专科医师检查,诊断是否有器质性疾病。若为功能性疾病则注意以下几点:
1、排便习惯训练,应自1岁半开始使患儿养成每日定时排便的习惯,对未能自幼即进行排便习惯训练者,亦应强调自治疗开始排净8小时后可再重复。温盐水灌肠,对肠道刺激性小,较为温和,用量必须依年龄而异,导泻效果不及开塞露立竿见影。
2、口服益生菌:便秘引起肠道菌群的改变,使肠菌群失调,致肠蠕动减慢,肠道内PH值上升,发生肠功能紊乱进入肠道内,益生菌能生成多种消化酶,使食物得到充分的消化、吸收而有利于排泄。特别是双歧杆菌可降低肠道内PH值,刺激肠蠕动,改善肠内发酵过程,从而起到通便作用。
3、口服通便药物选择:主张选用膨松剂(如麦麸、欧车前等)和渗透性通便剂(如聚乙二醇4000、乳果糖),其它泻剂不适于儿童功能性便秘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