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病因及发病机制
1.病因
(1)青春期功血:主要由于下丘脑性周期调节中枢还不够成熟,下丘脑和垂体与卵巢间尚未建立稳定的周期性调节,月经中期无LH高峰形成,因此,卵巢虽有大量卵泡并有成批的卵泡生长,但却无排卵,卵泡发育到一定程度即发生退行性变,形成闭锁卵泡。
(2)更年期功血:围绝经前期妇女的卵巢功能逐渐衰退,卵泡近于耗尽,剩余卵泡往往对垂体促性腺激素的反应性低下,故雌激素分泌量锐减,对垂体的负反馈变弱,以致促性腺激素水平升高、往往FSH比LH更高,不形成排卵期前LH高峰,故不排卵,发生无排卵性功血。
2.发病机制:无排卵性功血是由单一雌激素的作用,无孕酮对抗而引起的出血。是雌激素撤退性出血或雌激素突破性出血。后者又分为低雌激素水平和高雌激素水平突破出血两种类型。
(1)雌激素撤退性出血:卵泡发育,产生雌激素,在单一雌激素的持久刺激下,子宫内膜增生过长,若有一批卵泡闭锁,或由于大量雌激素对FSH的负反馈作用,使雌激素水平突然下降,内膜因失去雌激素支持而剥脱出血。与给予外源性雌激素撤药后所引起的出血相似。
(2)雌激素突破性出血:又分为两种:①低雌激素水平突破性出血:低水平雌激素维持在阈值水平或以下,因雌激素低、内膜修复慢,表现为间断性少量长时间出血。②高雌激素水平突破性出血:高水平雌激素较长时期维持在有效生理浓度,使内膜增生,增厚,引起或长或短时间的闭经,因无孕激素参与,内膜增厚且不牢固,易发生急性突破出血,其出血的特点是:可能在短期闭经后、大量和较长时间出血。
(二)子宫内膜的病理变化
根据血内雌激素浓度的高低作用时间长短,以及子宫内膜对雌激素反应的敏感性,子宫内膜可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增生性变化,少数呈萎缩性变化。
1.子宫内膜增生症 根据国际妇科病理协会(ISGP,1987)分型如下:
(1)单纯型增生:外观如瑞士干酪,又称瑞士干酪样增生。镜下特点是腺体数目增多,腺腔囊性扩大,大小不一,可形成假复层,无分泌表现。间质也有增生,将腺体分开。发展为子宫内膜癌的几率仅为1%.
(2)复杂型增生:子宫内膜腺体高度增生,腺体数目明显增多,出现腺体背靠背现象,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间质明显减少。腺上皮呈复层或假复层排列,细胞核大,深染,有核分裂,但无细胞异形性。约3%可发展为子宫内膜癌。
(3)不典型增生:腺上皮出现不典型性增生改变,表现为腺上皮细胞增生,层次增多,排列紊乱,细胞核大深染有异型性。此类改变已不属于功血的范畴。应密切追踪观察和处理。有些可发展为子宫内膜癌,不典型增生不属于功血范畴。
2.萎缩型子宫内膜:内膜萎缩菲薄,腺体少和小,腺管狭而直,腺上皮为单层立方形或矮柱状细胞,间质少而致密。
(三)鉴别诊断
全身性疾病如血液病、肝损害、甲状腺亢进或低下等;妊娠异常或妊娠并发症如流产、宫外孕、葡萄胎、子宫复旧不良、胎盘残留、胎盘息肉、滋养膜细胞疾患;生殖道感染,如急性或慢性子宫内膜炎、子宫肌炎等;生殖道肿瘤,如子宫内膜癌、宫颈癌、子宫肌瘤、卵巢肿瘤等;生殖道损伤,如阴道裂伤出血;性激素类药物或避孕药使用不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