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绿色健康网 >> 医药考试 >> 临床助理医师考试辅导 >> 正文  

心脏病学 第三节 心律失常

不稳定等因素有关。

  发病机理

  心房扑动与颤动的发病机理:主要是折返激动及异位起搏点自律性增高,而以多发性折返或微型折返激动学说较为合理。

  临床表现

  对血流动力学与心脏功能的影响及其所引起的症状,主要取决于心室率的恢复及原来心脏病的轻重。阵发型或持续型初发时心室率常较快,心悸、胸闷与恐慌等症状较显著。心室率较接近正常对循环功能影响较小,症状亦较轻。快速心房颤动,左房压与肺静脉压急剧升高时可引起急性肺水肿。心房颤动发生后还易引起心房内血栓形成,部分血栓脱落可引起体循环动脉栓塞。

  心房颤动主要体征是心律绝对不规则,心音强弱不等,患者脉搏次数显著少于心搏数,称为脉搏短础。心房扑动时心律可规则或不规则、视心房与心室传导比例而定,若规则地按比例传导如3:1或6:1等。则心室律规则。

  心电图

  一、心房扑动 ①P波消失、代以形态、间距及振幅绝对规则,呈锯齿样的心房扑动波(F波)。频率每分钟250-350次。②最常见的房室传导比例为2:1,产生每分钟150次左右快而规则的心室律,其次是4:1的房室传导比例,形成每分钟70-80次的心室率。有时房室传导比例不恒定,引起不规则的心室律。③QRS波群形态多与窦性心律相同,也可有心室内差异性传导。(图3-3-10)

图3-3-10 心房扑动

  二、心房颤动 ①P波消失,代以形态,间距及振幅均绝对不规则的心房颤动波(f波),频率每分钟350-600次;②QRS波群间距绝对不规则,其形态和振幅可常有不等。(图3-3-11)

图3-3-11 心房颤动

  治疗

  心房扑动与心房颤动,除针对病因和诱因治疗,应注意心室率的控制,异位心律的转复以及复发的予防。

  一、心房扑动 发作时心室率快的,宜用洋地黄治疗。一般应先用西地兰静脉注射,使心室率控制在每分钟100次以下,若心房扑动持续,宜考虑同步直流电或奎尼丁转复。心房扑动电复率成功率达95%以上,而且所需电能量较小,较使用奎尼丁安全,有条件的宜首先使用。口服奎尼丁或胺碘酮也可能终止其发作,反复发作者,需长期服奎尼丁或胺碘酮预防。

  二、心房颤动

  (一)急性房颤 首先应针对原发病治疗。心室率快且症状明显,首选西地兰静脉注射以减慢心室率,部分患者用西地兰可转复为窦性心律。若症状仍严重,则可行电复律治疗。无严重的心血管损害时,可选用洋地黄、钙通道阻滞剂或β阻滞剂可以延长房室结的不应期,减慢房室传导,往往能有效地降低心室率。

  (二)慢性房颤  心房颤动使心排出量明显减少,如能转变为窦性心律则对病人有利。但无论是电复律或药物复律都有一定的危险,且复律后还必须长期服药维持,复发率高。因此,在考虑复律时,须根据病人具体情况,估计复律的成功率和维持窦性心律的可能性,权衡利弊而作出决定。

  复律后可用奎尼丁或同类药物预防复发。如复律不成功或房颤复发,则以钙拮抗剂,β阻滞剂,或洋地黄控制心室率。

  心室扑动与心室颤动(Ventriculer Flutter and Ventriculer Fibrillation)

  是最严重的心律失常。心室扑动时心室有快而微弱无效的收缩;心室颤动时则心室内各部分肌纤维发生更快而不协调的乱颤,两者对血液动力学的影响均等于心室停搏。

  病因及发病机理

  常见的有急性心肌梗塞、严重低钾血症、药物如洋地黄、奎尼丁、氯喹等的毒性作用;心脏手术、低温麻醉以电击伤等。

  发病机理与心房扑动及颤动相似。

  临床表现

  心室扑动与颤动,一旦发生,病人迅即出现心脑缺血综合征(即Adrms-Sto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 上一个医药考试:

  • 下一个医药考试:
  • 相关文章
    风湿性心脏病治疗的注意事项
    风湿性心脏病是由什么原因引起
    公卫执业助理医师考试辅导 先天性心脏
    心脏负荷的概述
    心脏瓣膜病的原因
    心脏瓣膜病的体征
    心脏瓣膜病的症状
    心脏瓣膜病的胸部X线检查
    心脏瓣膜病的病因
    心脏瓣膜病的并发症
    心脏瓣膜病的药物治疗
    心脏瓣膜病的外科治疗
    心脏瓣膜病的经皮球囊瓣膜成形
    Copyright © 2006-2012 绿色健康网(www.gio.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声明:网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