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绿色健康网 >> 医药考试 >> 临床助理医师考试辅导 >> 正文  

突触的概念及其传递过程

  (一)突触概念

  突触是指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相互接触并传递信息的部位。

  按接触部位不同,可将突触分为轴突-胞体突触、轴突-树突突触、轴突-轴突突触三类;按功能不同,可将突触分为兴奋性突触和抑制性突触。

  据电镜观察,突触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三部分组成。构成突触前膜部分的神经元轴突末梢呈球形膨大,形成突触小体,内有大量的突触小泡,小泡内贮存有神经递质。递质是神经末梢释放的、具有传递信息功能的特殊化学物质。突触后膜上有能与相应递质相结合的受体。

  (二)突触的传递过程

  突触前神经元的活动经突触引起突触后神经元活动的过程称为突触传递。一般包括“电-化学-电”三个环节。其过程为:冲动传到轴突末梢,使末梢膜的Ca2+通道开放,Ca2+内流,引起突触小泡前移与突触前膜融合、破裂释放递质,经突触间隙扩散到后膜,递质与突触后膜的受体结合,引起突触后膜产生电位变化,称为突触后电位。

  1.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 EPSP的产生是由于突触前膜释放兴奋性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提高后膜对离子(特别是Na+)的通透性,从而导致突触后膜的去极化,出现EPSP.EPSP在突触后膜总和达阈电位,便产生扩布性兴奋(动作电位)。

  2.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PSP) IPSP的产生是由于突触前膜释放抑制性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对部分离子(尤其是Cl-)的通透性增加,出现超极化,形成IPSP.在超极化状态下,突触后神经元表现出抑制性效应。


  • 上一个医药考试:

  • 下一个医药考试:
  • 相关文章
    社区卫生服务 CHS 的概念
    溶原性转换的概念
    扶正祛邪的概念及临床应用
    肝脏生物转化的概念
    胆色素的概念
    基因表达的概念
    动脉血压的概念
    呼吸的概念及三个基本环节
    亚慢性毒性的概念
    兴奋性突触后电位
    抑制性突触后电位
    反射与反射弧的概念
    公卫执业医师考试辅导之人际传播的概念
    Copyright © 2006-2012 绿色健康网(www.gio.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声明:网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