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热和疟疾。
我国规定的检疫传染病及其检疫期限是:鼠疫6天;霍乱5天;黄热病6天。
二、防疫措施
(一)对传染源的措施
1.病人 应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根据《传染病防治法》规定,法定传染病报告的病种分甲、乙、丙三类,共计35种。
甲类传染病:鼠疫、霍乱。
乙类传染病:病毒性肝炎、细菌性和阿米巴痢疾、伤寒、艾滋病、淋病、梅毒、脊髓灰质炎、麻疹、百日咳、白喉、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猩红热、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钩端螺旋体病、布氏菌病、炭疽、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流行性乙型脑炎、黑热病、疟疾、登革热、肺结核、新生儿破伤风。
丙种传染病:血吸虫病、丝虫病、麻风病、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及除霍乱、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
责任报告人为执行职务的医疗保健人员和卫生防疫人员。
规定报告的时间分别为:①甲类传染病和乙类传染病中的艾滋病、肺炭疽:城镇于6小时内,农村于l2小时内报至县级卫生防疫机构;②乙类传染病:城镇于l2小时内,农村于24小时内报出传染病报告卡;③监测区内的丙类传染病:在24小时内报出传染病报告卡。
2.接触者 接触者是指曾接触传染源或可能传染并处于潜伏期的人。对接触者可采取应急接种、药物预防和检疫措施。
3.受感染的动物 有经济价值的动物可隔离治疗,无经济价值的动物可杀灭。患炭疽等病的动物尸体,应焚烧或深埋。
(二)对污染环境的措施
对污染的环境,根据各类传染病传播途径不同,有侧重地实施消毒、杀虫和灭鼠措施。
上一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