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一:
在生理学第一章中提到的内环境;稳态;反射;条件反射;非条件反射;反馈;正反馈;负反馈。关于这几个概念要了解一下。
正反馈:反馈调节使受控部分继续加强向原来方向的活动。作用是稳态的破坏。正反馈系统在体内是很少的。例如:血液凝固;正常分娩过程;排尿;神经细胞产生动作电位的过程。(注:记住这几个例子,曾出题。)
负反馈:经过反馈调节,受控部分的活动向和它原先活动相反的方向发生改变。作用是维持系统的稳态。
导读二:关于极化。下面的几个概念要了解。
极化:生理学中把细胞在静息状态下膜外为正电位、膜内为负电位的状态称为极化。
去极化:静息电位减小的过程。
超极化:静息电位增大的过程或状态。
反极化:去极化至零电位后膜电位进一步变为正值。
超射:在反极化中,膜电位超过零电位的部分称为超射。
复极化:细胞膜去极化后再向静息电位方向恢复的过程。
导读三:锋电位
膜电位先从-70mV迅速去极化至+35mV,形成动作电位的升支,随后迅速复极化至接近静息电位的水平,形成动作电位的降支,两者共同形成尖锋状的电位变化,称为锋电位。(注:由升支和降支共同构成)
导读四:兴奋性
兴奋性:生理学中将可兴奋细胞接受刺激后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称为兴奋性。
兴奋性的高低通常使用使细胞发生兴奋所需的最小刺激量来衡量。
刺激量通常用三个参数:强度、持续时间、刺激的持续时间和刺激强度的变化率。
阈刺激和阈强度一般可作为衡量细胞兴奋性的指标。
在测定兴奋性时,常把刺激强度和刺激持续时间固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定一个,多数情况下是固定刺激持续时间,然后测定能使细胞发生兴奋的最小刺激强度,称为阈强度。因此阈强度是衡量兴奋性的指标。
兴奋性的高低取决于引起兴奋的离子通道的性状和膜电位和阈电位之间的差距。
离子通道的性状能决定动作电位能否引起,也就是兴奋性的有无和高低。
离子通道都有备用(或称静息resting)、激活(activation)和失活(inactivation)三种状态。通道处于何种状态,取决于当时的膜电位水平和在该电位的时间进程。(即电压依从性和时间依从性)
心肌工作肌胞是快反应细胞,去极化由INa内流引起(慢反应细胞由ICa内流引起)。
失活时状态时,INa通道对刺激无反应,不能产生动作电位(兴奋性为无)。
在绝对不应期时,通道都处于失活状态,不能产生动作电位。在相对不应期,处于关闭状态的通道少,部分通道处于复活的过程中,此时只有给予较强的(阈上的)去极化刺激才能引起一次动作电位。
只有通道处于备用状态时,受到刺激时才能引发动作电位(兴奋性为有)。
一般认为阈刺激和阈强度的大小可以反映细胞的兴奋性,阈刺激越大,则兴奋性越低。
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给细胞一个适当的刺激,可触好其膜电位发生迅速的、一过性的波动,这种膜电位的波动称为动作电位。动作电位是由于离子的跨膜流动引起的。而引起离子跨膜流动的原因主要是膜两侧对离子的电化学驱动力和动作电位期间膜对离子通透性的瞬间变化。
当较强的刺激使膜去极化程度达到阈电位时,立即引起钠电导增大和强的Na内向电流,并且超过K的外向电流,于是在净内向电流的作用下膜进一步去极化,而膜去极化的幅度越大,就会更加增大钠电导和Na内向电流,如此形成一个反复。只要刺激强度足以触发这一过程,均可引发相同幅度的动作电位,这就是动作电位的“全或无”特性的原因所在。
导读五: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
静息电位是K离子和钠离子的跨膜扩散造成的,因为膜对K离子的通透性相对较大,故膜电位接近EK。
凡是可以影响细胞膜对K离子的通透性的因素(温度、pH、缺氧、K+浓度),都可影响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
1、一种离子在膜两侧的浓度决定了离子的平衡电位。
2、膜对某种离子的通透性决定了该离子跨膜扩散对静息电位的贡献。
3、钠泵的电生理作用可以直接影响静息电位。
钠泵除了直接影响静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