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较为可靠的检测方法。 6.放射性核素肺通气/灌注扫描:是血栓性肺栓塞的重要诊断方法。典型征象是呈肺段分布的肺灌注缺损,并与通气显像不匹配。一般可将扫描结果分为3类:①高度可能:其征象为至少2个或更多肺段的局部灌注缺损,而该部位通气良好或 X线胸片无异常;②正常或接近正常;③非诊断性异常:其征象介于高度可能与正常之间。结果呈高度可能具有诊断意义。
7.螺旋CT和电子束CT:采用特殊操作技术进行CT肺动脉造影(CT-PA),能够发现段以上肺动脉内的血栓,是常用的血栓性肺栓塞确诊手段之一。①直接征象:肺动脉内的低密度充盈缺损,部分或完全包围在不透光的血流之间(轨道征),或者呈完全充盈缺损,远端血管不显影;②间接征象:肺野楔形密度增高影,条带状高密度区或盘状肺不张,中心肺动脉扩张及远端血管分支减少或消失。
8.核磁共振显像(MRI):MRl肺动脉造影(MRPA)对段以上肺动脉内血栓的诊断敏感性和特异性均较高。另可用于对碘造影剂过敏的患者。
9.肺动脉造影:为诊断血栓性肺栓塞的经典方法。直接征象有肺动脉内造影剂充盈缺损,伴或不伴轨道征的血流阻断;间接征象有肺动脉造影剂流动缓慢,局部低灌注,静脉回流延迟等。是一种有创性检查技术,有发生致命性或严重并发症的可能性,故应严格掌握其适应证。
三、诊断依据
1.根据患者存在前述危险因素并且出现不明原因的呼吸困难、胸痛、晕厥、休克,或伴有单侧或双侧不对称性下肢肿胀、疼痛等,应进行筛查项目的检查。有阳性发现即为疑诊病例。
2.对疑诊病例进一步安排检查,在实验室检查中6~9项其中1项阳性即可明确诊断。
3.寻找血栓性肺栓塞的成因和危险因素(求因) 对某一病例只要疑诊血栓性肺栓塞,无论其是否有DVT症状,均应进行体检,并行静脉超声、放射性核素或X线静脉造影、CT静脉造影(cTV)、MRl静脉造影(MRV)、肢体阻抗容积图(IPG)等检查,以帮助明确是否存在DVT及栓子的来源。同时要注意患者有无易栓倾向,尤其是对于40岁以下的患者,应做易栓症方面的相关检查。对年龄小于50岁的复发性血栓性肺栓塞或有突出VTE家族史的患者,应考虑易栓症的可能性。对不明原因的血栓性肺栓塞患者,应对隐源性肿瘤进行筛查。
4.分型
4.1 急性血栓性肺栓塞:①大面积血栓性肺栓塞: 临床上以休克和低血压为主要表现,即体循环动脉收缩压<90mmHg,或较基础值下降幅度≥40mmHg,持续15分钟以上。须除外新发生的心律失常、低血容量或感染中毒症所致的血压下降。②非大面积血栓性肺栓塞不符合以上大面积血栓性肺栓塞的标准,即未出现休克和低血压的血栓性肺栓塞。非大面积血栓性肺栓塞中一部分病例临床出现右心功能不全,或超声心动图表现有右心室运动功能减弱(右心室前壁运动幅度<5mm),归为次大面积血栓性肺栓塞亚型。
4.2 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CTEPH):多可追溯到呈慢性、进行性发展的肺动脉高压的相关临床表现,后期出现右心衰竭;影像学检查证实肺动脉阻塞,经常呈多部位、较广泛的阻塞,可见肺动脉内贴血管壁、环绕或偏心分布、有钙化倾向的团块状物等慢性栓塞征象;常可发现DVT的存在;右心导管检查示静息肺动脉平均压>20mmHg,活动后肺动脉平均压>30mmHg;超声心动图检查示右心室壁增厚(右心室游离壁厚度>5mm),符合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诊断标准。
四、容易误诊的疾病:
1.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一部分血栓性肺栓塞患者因血流动力学变化,可出现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心肌缺氧,表现为胸闷、心绞痛样胸痛,心电图有心肌缺血样改变,易误诊为冠心病所致心绞痛或心肌梗死。冠心病有其自身发病特点,冠脉造影可见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管腔阻塞证据,心肌梗死时心电图和心肌酶水平有相应的特征性动态变化。需注意,血栓性肺栓塞与冠心病有时可合并存在。
2.肺炎:当血栓性肺栓塞有咳嗽、咯血、呼吸困难、胸膜炎样胸痛,出现肺不张、肺部阴影,尤其同时合并发热时,易被误诊为肺炎。肺炎有相应肺部和全身感染的表现,如咳脓性痰、寒战、高热、外周血白细胞显著增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增加等,抗菌治疗可获疗效。
3.原发性肺动脉高压:通常肺动脉压力高,出现右心肥厚和右心衰竭,需与原发性肺动脉高压相鉴别。CTPA等检查显示CTEPH有肺动脉腔内阻塞的证据,放射性核素肺灌注扫描显示呈肺段分布的肺灌注缺损,而原发性肺动脉高压则无肺动脉腔内占位征,放射性核素肺灌注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