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微胀痛,具有骤来骤去的特点。 3.恶心呕吐,有时可呕出黄染或有环形压痕的蛔虫。
4.可有胆管炎和轻度梗阻黄疸表现。
5.体征:腹部柔软、无腹肌紧张,剑突下无压痛或轻微压痛,合并胆道感染时则压痛明显,腹肌紧张和反跳痛,肝区叩击痛。
6.静脉胆道造影可见胆管内条状蛔虫阴影。
7.B超检查可显示胆管内蛔虫。
四、容易误诊的疾病
1.胆囊炎胆石症。
2.急性腹腺炎。
3.胃十二指肠溃疡病急性穿孔。
4.肠蛔虫病或肠痉挛。
5.泌尿系结石。
五、治疗原则
采用中西医结合非手术疗法多可治愈,仅少数伴有严重并发症者需手术治疗。
1.中西医结合治疗
⑴解痉止痛针刺:鸠尾、上脘、足三里、太冲、肝俞、内关等穴,宜配合应用。亦可用耳针肝胆、交感、神门、肾上腺等穴,或埋针,或施电兴奋,均有良好效果。常用药物有:阿托品、654-2等一次性肌注或静脉注射,可解除平滑肌痉挛所引起的绞痛。绞痛剧烈,在诊断明确时可配合应用杜冷丁、异丙嗪、苯巴比妥等。
⑵驱虫排虫乌梅丸(汤)和胆道驱蛔汤加减等做驱虫治疗有较好效果。主药乌梅的作用是使胆汁偏酸、增加胆汁分泌量、对虫体有麻痹和抑制作用,使Oddi括约肌松弛。沿用至今,收效良好。也有用阿斯匹林0.5,3次/日和食醋100~150ml,加温水服,等等。均可制蛔。排虫可用胆道排虫汤,效果较满意。此外,还可用33%~50%硫酸镁10ml,3次/日。症状消退后,仍须坚持利胆排虫1~2周,同时用甲苯咪唑200mg顿服、或驱蛔灵、氧气驱净肠道蛔虫,直至粪便虫卵转阴。
⑶消炎利胆:病初可暂不用抗生素,如并发胆道感染则使用抗生素。胆道排虫汤也可抗炎,感染重时可加用清热解毒药。同时给予去氢胆酸、胆酸钠、消炎利胆片等。
⑷维持营养、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对胆道感染者,全身中毒症状严重,或腹痛、呕吐频繁或出现并发症者,应予以禁食、输液、给予维生素,并根据血化学补充有关电解质和维持酸碱平衡的药物。必要时给予氨基酸、输血、血浆等。
⑸经纤维十二指肠镜,置于圈套器将蛔虫体套住后取出,对嵌顿在十二指肠乳头或钻入胆总管内的蛔虫均可取出。
2.手术治疗
⑴手术指征:①本病合并急性化脓性胆管炎、胆囊炎,非手术治疗中病情恶化者;②本病合并肝脓肿、胆道出血、腹膜炎、败血症、中毒性休克者;③合并有急性胰腺炎或胆道蛔虫与结石并存者;④非手术治疗5~7天不能缓解并有病情恶化者。
⑵手术方式:为胆总管探查、取净肝内外胆管中蛔虫或结石、引流胆管,以减轻中毒症状。胆囊一般勿需切除,除非病变严重,或为蛔虫侵入者,应切除胆囊。情况不允许者应行胆囊造瘘。对所出现的有关并发症均应作相应处理。
六、预防
1.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饭前便后洗手。胆道蛔虫病来源于肠道有蛔虫的病人,而肠蛔虫病是一种传染病,传染源是蛔虫病人或带虫者,感染性虫卵通过口腔吞入肠道而成为带虫者。所以只有把好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才能彻底根除肠道蛔虫的发生。
2.肠道有蛔虫的病人,在进行驱虫治疗时,用药剂量要足,以彻底杀死,否则因蛔虫轻度中毒而运动活跃,到处乱窜,极有可能钻入胆道而发生胆道蛔虫病。
上一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