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有腹部手术、腹部创伤、腹腔内感染、炎性肠病、肿瘤等病史。
2.腹部切口、创口或引流口有肠液、粪便和气体溢出。
3.B超和腹部摄片检查,观察有无腹腔或膈下脓肿或膈下游离气体,有阳性发现应予引流。即使无阳性结果仍不能除外,可做腹腔穿刺以证实临床诊断。
4.口服染料试验是最简便实用的方法。给病人口服染料如美蓝、骨炭末、刚果红或靛胭脂等,观察有无染料从瘘口排出,并根据排出的时间推测瘘的部位高低,排出染料数量的多少也可作为推测瘘口大小的一个因素。
5.瘘管造影是更可靠更直接的检查方法。从瘘口插入一根细塑料导管,瘘口用金属物作标志。从导管注入造影剂如泛影葡胺,12.5%碘化钠或碘油等,同时在荧光屏上观察造影剂的走向。据以了解瘘管长短,通向何段肠道,有无脓肿存在等。
6.胃肠道钡餐造影亦可显示肠瘘的部位,有无瘘远侧肠道梗阻。如怀疑结肠瘘时也可做钡剂灌肠检查。如为胆系肠道间内瘘,腹部平片就可见到胆道内气体显影,在钡餐时则可见到钡剂通过胃肠道瘘口向上进入胆囊或胆管而证实诊断。
7.剖腹探查,发现腹部瘘口与肠管相通,或与其他空腔脏器相通。
三、治疗原则
凡因肠壁有病变而发生的肠瘘,或肠瘘下方肠腔有梗阻的,均难自行愈合。外肠瘘一旦发生,都应视为一种较严重的情况,须进行积极的处理,包括维持病人的营养和水分,保护肠瘘周围的皮肤和控制感染。经过一段时期的治疗后,如果肠瘘仍无自愈的趋势时,即应考虑进行肠瘘切除术或肠瘘修补术。内肠瘘无自愈趋势,而且常引起与肠道相通的器官的反复感染,应尽早采用手术治疗。
1.肠内瘘的治疗首先要解决原发病变,如为肠Crohn病或其他腹腔内炎性病变所致,应先控制原发病的急性病变,然后施行手术治疗。
2.肠外瘘的治疗因不同病期而异。
⑴早期:腹膜炎期,大致在发病后2~4周以内。治疗的关键是及早通畅地引流,控制感染,同时纠正低血容量和水电解质紊乱,注意保护瘘口周围皮肤。①发现腹腔脓肿,即予彻底引流;②纠正低血容量和水电解质紊乱;③应用抗生素以控制感染扩散;④控制肠瘘,防止皮肤糜烂。
⑵中期:大致为病后第2、3个月。腹腔内感染已基本控制,外瘘已形成。此期除继续注意保持良好引流和控制感染外,继续保护瘘口旁皮肤。更重要的是补充营养,增强体质,争取肠瘘自行闭合。补充营养的方法有多种,应根据具体情况予以选择:①静脉营养;②经导管或经口进食。
⑶后期:指肠瘘发生3个月后。此时营养维持满意,胃肠道功能已恢复,如肠瘘未愈合,可进行手术治疗。残端或缝闭或做腹壁造口,待瘘愈合后再做二期手术切除粘连肠团。
上一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