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肉芽肿或结核分枝杆菌具确诊意义。 三、诊断依据
1.多继发于肠外其他脏器结核,常发生于回肠、回盲部、升结肠等处。
2.右下腹或脐周慢性疼痛。腹泻,便秘或腹泻、便秘交替。腹泻时粪便呈稀水或糊状。有午后低热、盗汗,食欲不振,营养不良,消瘦等表现。合并肠梗阻时有痉挛性疼痛,呕吐。
3.体格检查右下腹有压痛,或触及肿块。肠梗阻时可见肠型或蠕动波。
4.X线钡餐检查可见病变肠段激惹、充盈不佳或钡影跳跃等征象。黏膜皱襞粗乱,肠壁轮廓不规则呈锯齿状,或肠腔变窄、收缩变形等。
5.纤维结肠镜可发现肠段的病变,明确病变类型、部位及范围。黏膜活检有助确定诊断。
6.红细胞沉降率(血沉)增快。
7.粪便浓缩法可找到结核杆菌,但需除外咽痰引起的假阳性。
8.粪便滤液的聚合酶链反应检测结核菌核酸片段,阳性率较高但应除外污染而致假阳性。
9.肠壁、肠系膜淋巴结取材活检找到结核菌,或取材培养结核菌阳性可以确诊。
具有上述2、3、4项阳性或2、或3、5项阳性,并经标准抗痨治疗疗效肯定可以诊断。具有2、3两项及4、5项阳性,且7、8两项阳性或两项中任一项阳性可以确诊。具有第9项及4或5项阳性者,也可确诊。
四、容易误诊的疾病
1.克罗恩(Crohn)病:本病的临床表现、X线及内镜所见常和肠结核酷似,必须仔细鉴别。鉴别要点包括:①无肠外结核证据;②有缓解与复发倾向,病程一般更长;③X线发现病变虽以回肠末段为主,但可有其他肠段受累,并呈节段性分布;④更多并发瘘管或肛门直肠周围病变;⑤抗结核药物治疗无效;⑥临床鉴别诊断有困难而行剖腹探查者,切除标本及周围肠系膜淋巴结均无结核证据,即有肉芽肿病变而无干酪样坏死,镜检与动物接种均无结核分枝杆菌发现。
2.右侧结肠癌:本病比肠结核发病年龄大,常在40岁以上。一般无发热、盗汗等结核毒血症表现。X线检查主要见钡剂充盈缺损,病变局限在结肠。结肠镜检查及活检可确定结肠癌诊断。
3.阿米巴病或血吸虫病性肉芽肿:既往有相应感染史。脓血便常见。粪便常规或孵化检查发现有关病原体。结肠镜检查多有助鉴别诊断。相应特效治疗有效。
4.其他肠结核:有时还应与肠恶性淋巴瘤、耶尔森杆菌肠炎及一些少见的感染性肠病如非典型分枝杆菌(多见于艾滋病患者)、性病性淋巴肉芽肿、梅毒侵犯肠道、肠放线菌病等鉴别。以发热为主要表现者需与伤寒等长期发热性疾病鉴别。
五、治疗原则
肠结核的治疗目的是消除症状、改善全身情况、促使病灶愈合及防治并发症。强调早期治疗,因为肠结核早期病变是可逆的。
1.休息与营养:休息与营养可加强患者的抵抗力,是治疗的基础。
2.抗结核药物:抗结核药物是本病治疗的关键。药物的选择、用法、疗程同肺结核。
3.对症治疗:腹痛可用抗胆碱能药物。摄人不足或腹泻严重者应注意纠正水、电解质与酸碱平衡紊乱。对不完全性肠梗阻患者,需进行胃肠减压。
4.手术治疗:适应证包括:①完全性肠梗阻;②急性肠穿孔,或慢性肠穿孔瘘管形成经内科治疗而未能闭合者;③肠道大量出血经积极抢救不能有效止血者;④诊断困难需剖腹探查者。
六、预后
本病的预后取决于早期诊断与及时治疗,当病变尚在渗出性阶段,经治疗后可以完全痊愈,预后良好。合理选用抗结核药物,保证充分剂量与足够疗程,也是决定预后的关键。
上一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