糊,定向力障碍或嗜睡等。个别病例可发生中毒性休克,甚至产生中毒性巨结肠症、肠麻痹或肠穿孔。 二、医技检查
1.粪便检查:粪便在显微镜下见脓细胞和白细胞增多,隐血试验呈阳性。粪便涂片做革兰染色,可发现阳性球菌大量增多,而阴性杆菌减少。必要时做重复涂片检查以观察球、杆菌的比例变化。如有条件,可用双酶梭状芽胞杆菌抗霉素中和法测定粪便中有无难辨梭状芽胞杆菌霉素的存在。不含细胞的粪便滤液在组织培养中产生的细胞霉素作用可由抗霉素来中和,可用以帮助确定诊断。
2.血液生化检查:可见电解质紊乱,常有低钾、低钠及低蛋白血症。血清白蛋白要低于3%,细胞计数可高达20×109/L以上,且以中性细胞为主。
3.组织学检查:黏膜上附着黏液、纤维素、坏死细胞及多核白细胞组成的假膜。肠黏膜的炎症区有坏死,黏膜深层无破坏,但固有层中有多核白细胞,浆细胞及淋巴细胞浸润。血管腔内有血栓形成。
4.肛门镜、乙状结肠镜检查:可见黏膜充血、水肿、糜烂、溃疡、直肠乙状结肠有多发性隆起的斑片或融合为大片的灰绿色褐色假膜覆盖黏膜面,是本病的主要征象。严重者互相混合。假膜邻近的黏膜可呈水肿、充血,触及易出血。也可见散在溃疡。假膜性病变主要累及左侧结肠或全结肠,少数累及回盲部。
5.X线检查:腹部X线平片无特殊发现,可显示肠麻痹或肠曲扩张,可见液平面,由于结肠水肿,可出现拇指样印迹。偶尔可出现自发性巨结肠。钡剂X线,在早期或轻型患者无特殊改变,晚期和重病者,可见结肠蠕动增快,黏膜增厚,肠曲痉挛、扭曲、黏膜溃疡等。钡剂灌肠常可使病情加重,故一般不主张施行。
三、治疗原则
1.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对提高治愈率和降低病死率极为重要。一旦确诊,应立即停用原抗生素。
2.支持疗法:注意休息。输液纠正水电解质紊乱。纠正低蛋白血症。近年来,发现对外霉素所致的水泻,可通过口服葡萄糖盐水来补充氯化钠的丢失,同时纠正酸中毒。
3.扶植肠道正常菌群抑制难辨梭状芽胞杆菌生长:通常用正常人粪便5~10g,用200ml生理盐水混匀,过滤后保留灌肠,每日1~2次,连续3~5天。亦可用含乳酸杆菌的牛乳灌肠或口服维生素C与维生素B族、叶酸、乳酶生、谷氨酸等。
4.药物治疗:万古霉素和不吸收的磺胺类药物,能有效的治疗和预防实验的田鼠假膜性肠炎和人类的假膜性肠炎,可使粪中难辨梭状芽胞及其霉素迅速消失。因此,万古霉素列为首选抗菌药物。口服每次250~500mg,每日4次。磺胺类药物如SG和PST,口服,每次1g,每日4支。。灭滴灵也能有效地治疗假膜性肠炎,成人剂量每日1.5g,10~15日为1疗程。灭滴灵虽然在上消化道迅速被吸收,但口服后仍能有效地对抗难辨梭状芽胞杆菌,在临床上有使用价值。
近来有学者采用气性坏疽梭状芽胞杆菌多价抗霉素治疗难辨梭状芽胞感染,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方法:用50000U加入5%葡萄糖盐水500ml中静滴,1日2次。另外,还有采用高压氧治疗本病。
5.其他治疗方法:试用解痉剂。个别报告对重症患者试用激素,必要时可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有的主张试用消胆胺。在肠道内发挥离子交换作用与梭状芽胞杆菌结合后排出,并可促进回肠末端对胆盐的吸收,以改善腹泻。口服4g,每6小时1次,连服5天。如有顽固性腹泻伴有低蛋白血症和电解质紊乱或出现中毒性结肠扩张,必要时进行手术减压,并行横结肠造口术。忌用止泻剂,以免诱发中毒性结肠扩张。对手术后严重营养不良者,可给予静脉高营养滴注治疗。
6.中医中药治疗
四、预后
大多数患者治疗后可获病痊愈。轻症患者,有的可以自愈。极个别患者经治疗有好转,但可再度发生腹泻。重症者尤其是高龄肠手术后患者,病死率可达50%~70%。近年来由于及时诊断和治疗,病死率已降到30%以下。
上一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