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出血性坏死性肠炎(acute hemorrhagic necrotizing enteritis)是与C型产气荚膜芽孢杆菌感染有联系的一种急性肠炎,其主要临床表现为腹痛、腹泻、便血、发热、呕吐和腹胀,严重者可有休克、肠麻痹等中毒症状和肠穿孔等并发症。本病农村的发病率显著高于城市,在全年皆可发生,尤其多见于夏秋两季,儿童和青少年发病较成人多见,男女之比为1.7:1,年龄分布为8~82岁,其中15岁以下儿童占60.5%。
本病曾有两次大流行,一次发生于二战后的德国,另一次发生于非洲巴布亚新几内亚,起因都是由于吃了未煮熟或变质的肉类。
细菌培养和生化检测表明:本病的发病与感染产生B毒素的Welchii杆菌(C型产气荚膜芽孢杆菌)有关,还与发病者肠腔内蛋白酶浓度低下,以及主食甘薯、大豆粉中所含耐热性胰蛋白酶抑制因子有关,亦与饮食习惯从多吃蔬菜转变为多吃肉食,并进食沾染有Welchii杆菌的肉类有关。
一、临床表现
1.症状
⑴病史:起病急,发病前多有不洁饮食史。受冷、劳累,肠道蛔虫感染及营养不良为诱发因素。
⑵腹痛:起病急骤,突然出现腹痛,也常可为最先症状,多在脐周。病初常表现为逐渐加剧的脐周或中上腹阵发性绞痛,其后逐渐转为全腹持续性痛并有阵发性加剧。
⑶腹泻便血:腹痛发生后即可有腹泻。粪便初为糊状而带粪质,其后渐为黄水样,继之即呈白水状或呈赤豆汤和果酱样,甚至可呈鲜血状或暗红色血块,粪便少而且恶臭。无里急后重。出血量多少不定,轻者可仅有腹泻,或仅为粪便隐血阳性而无便血;严重者一天出血量可达数百毫升。腹泻和便血时间短者仅1~2天,长者可达1月余,且可呈间歇发作,或反复多次发作。腹泻严重者可出现脱水和代谢性酸中毒等。
⑷恶心呕吐:常与腹痛、腹泻同时发生。呕吐物可为黄水样,咖啡样或血水样,亦可呕吐胆汁。
⑸全身症状:起病后即可出现全身不适,软弱和发热等全身症状。发热一般在38~39℃,少数可达41~42℃,但发热多于4~7天渐退,持续2周以上者少见。
2.体征:相对较少。有时可有腹部饱胀、见到肠型。脐周和上腹部可有明显压痛。早期肠鸣音可亢进,而后可减弱或消失。
3.并发症:严重者可致肠溃疡和肠穿孔。
二、医技检查
1.血常规:周围血白细胞增多,甚至高达40×109/L以上,以中性粒细胞增多为主,常有核左移。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常降低。
2.粪便检查:外观呈暗红或鲜红色,或隐血试验强阳性,镜下见大量红细胞,偶见脱落的肠系膜。可有少量或中等量脓细胞。
3.X线检查:腹部平片可显示肠麻痹或轻、中度肠扩张。钡剂灌肠检查可见肠壁增厚,显著水肿,结肠袋消失。在部分病例尚可见到肠壁间有气体,此征象为部分肠壁坏死,结肠细菌侵入所引起,或可见到溃疡或息肉样病变和僵直。部分病例尚可出现肠痉挛、狭窄和肠壁囊样积气。
三、诊断依据
1.青少年突发剧烈腹痛,伴恶心呕吐。可有腹泻和大量血便,色暗红或鲜红,有特殊腥臭气味。
2.全身症状:发病后l~2d可有寒战,高热,白细胞计数中度升高,感染性休克。
3.随病情发展,腹部可有程度不同压痛、肌紧张和反跳痛等腹膜炎征象或有肠梗阻表现。
4.上述表现在不同病例有所不同,临床可分为四型:血便型、腹膜炎型、中毒型及肠梗阻型。
5.X线腹部透视及摄片可见局限性小肠胀气和气液平面以及小肠壁增厚、黏膜不规则改变。
6.术中可见小肠呈节段性急性炎症并与正常肠管分界明显。可发展为坏死、穿孔,也可为斑片状病灶。
7.病理检查证实。
四、容易误诊的疾病
1.克罗恩病:起病相对缓慢。主要症状为腹痛、低热、偶尔亦有腹泻,多无血便。治疗中病况时轻时重,愈后亦有再次发病之可能。血常规检查白细胞常增高,但无核左移。X线钡灌肠造影呈“鹅卵石”现象。
2.中毒性菌痢:为脓血便,便血量多不大,患者有里急后重感,便中可培养出痢疾杆菌。
3.肠套叠:多见于男性儿童,成人多为继发,主要以肠梗阻及血便为主要表现,3/4的病人有腹部包块,且化验检查血象不高,X线钡灌肠见有“杯口&rdqu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