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明之黏性液,上消化道穿孔为黄绿色混浊液含有胃液,胆汁。急性阑尾炎穿孔为稀薄带有臭味之脓液。而绞窄性肠梗阻肠坏死,可抽出血性异臭之液体。急性出血坏死性胰腺炎可抽出血性液而且胰淀粉酶定量很高。若腹穿为完全新鲜之不凝血则考虑为腹腔内实质性脏器损伤。一般空腔脏器穿孔引起的腹膜炎多是杆菌为主的感染。只有原发性腹膜炎是球菌为主的感染。如果腹腔液体在100ml以下,诊断性腹穿不易成功。为明确诊断,可行诊断性腹腔冲洗,在无菌下注入生理盐水后再抽出进行肉眼检查和镜检,会给明确诊断提出可靠资料。对病因实在难以确定而又有肯定手术指针的病例,则应尽早进行剖腹探查以便及时发现和处理原发病灶,不应为了等待确定病因而延误手术时机。 四、容易误诊的疾病
1.内科疾病:有不少内科疾病具有与腹膜炎相似的临床表现,必须严加区别,以免错误治疗。肺炎、胸膜炎、心包炎、冠心病等都可引起反射性腹痛,疼痛也可因呼吸活动而加重。因此呼吸短促、脉搏变快,有时出现上腹部腹肌紧张而被误认为腹膜炎。但详细追问疼痛的情况,细致检查胸部,加以腹部缺乏明显和肯定的压痛及反跳痛,即可做出判断。急性胃肠炎、痢疾等也有急性腹痛、恶心、呕吐、高热、腹部压痛等,易误认为腹膜炎。但饮食不当的病史、腹部压痛不重、无腹肌紧张、听诊肠鸣音增强等,均有助于排除腹膜炎的存在。其他,如急性肾盂肾炎、糖尿病酮中毒、尿毒症等也均可有不同程度的急性腹痛、恶心、呕吐等症状,而无腹膜炎的典型体征,只要加以分析,应能鉴别。
2.急性肠梗阻:多数急性肠梗阻具有明显的阵发性腹部绞痛、肠鸣音亢进,腹胀,而无肯定压痛及腹肌紧张,易与腹膜炎鉴别。但如梗阻不解除,肠壁水肿郁血,肠蠕动由亢进转为麻痹,临床可出现鸣音减弱或消失,易与腹膜炎引起肠麻痹混淆。除细致分析症状及体征,并通过腹部X线摄片和密切观察等予以区分外,必要时需作剖腹探查,才能明确。
3.急性胰腺炎:水肿性或出血坏死性胰腺炎均有轻重不等的腹膜刺激症状与体征,但并非腹膜感染;在鉴别时,血清或尿淀粉酶升高有重要意义,从腹腔穿刺液中测定淀粉酶值有时能肯定诊断。
4.腹腔内或腹膜后积血:各种病因引起腹内或腹膜后积血,可以出现腹痛、腹胀、肠鸣音减弱等临床现象,但缺乏压痛、反跳痛、腹肌紧张等体征。腹部X线摄片、腹腔穿刺和观察往往可以明确诊断。
5.其他:泌尿系结石症、腹膜后炎症等均由于各有其特征,只要细加分析,诊断并不困难。
五、治疗原则
极积消除引起腹膜炎之病因,并彻底清洗吸尽腹腔内存在之脓液和渗出液,或促使渗出液尽快吸收、局限。或通过引流而消失,为了达到上述目的,要根据不同的病因,不同的病变阶段,不同的病人体质,采取不同的治疗措施。总的来说,急性腹膜炎的治疗可分为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两种。
1.非手术治疗指征
⑴原发性腹膜炎或盆腔器官感染引起腹膜炎;前者的原发病灶不在腹腔内,后者对抗菌素有效一般不需手术,但在非手术治疗的同时,应积极治疗其原发病灶。
⑵急性腹膜炎的初期尚未遍及全腹,或因机体抗病力强,炎症已有局限化的趋势,临床症状也有好转,可暂时不急于手术。
⑶急性腹膜炎病因不明病情也不重,全身情况也较好,腹腔积液不多,腹胀不明显,可以进行短期的非手术治疗进行观察(一般4~6小时)。观察其症状,体征和化验,以及特殊检查结果等,然后根据检查结果和发展情况以决定是否须要手术。
2手术治疗指征:
⑴腹腔内原发病灶严重者,如腹内脏器损伤破裂、绞窄性肠梗阻、炎症引起肠坏死、肠穿孔、胆囊坏疽穿孔、术后之胃肠吻合口瘘所致之腹膜炎。
⑵弥漫性腹膜炎较重而无局限趋势者。
⑶病人一般情况差,腹腔积液多,肠麻痹重,或中毒症状明显,尤其是有休克者。
⑷经保守治疗(一般不超过12小时),如腹膜炎症与体征均不见缓解,或反而加重者。
⑸原发病必须手术解决的,如阑尾炎穿孔、胃、十二指肠穿孔等。
3.非手术治疗方法
⑴体位:在无休克时,病人应取半卧位,有利于腹内之渗出液积聚在盆腔,因为盆腔脓肿中毒症状较轻,也便于引流处理。半卧位时要经常活动两下肢,改换受压部位,以防发生静脉血栓形成和褥疮。
⑵禁食:对胃肠道穿孔病人必须绝对禁食,以减少胃肠道内容物继续漏出。对其他病因引起之腹膜炎已经出现肠麻痹者,进食能加重肠内积液积气使腹胀加重。必须待肠蠕动恢复正常后,才可开始进饮食。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